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高流村居高山,临河谷,却一度是渴水村。60年前,这里的村民时常伸着脖子俯瞰山谷,呐喊“高流大队山连山,眼望大河喊口干,缸里没有三碗水,家中缺粮又少穿,”感叹他们饥渴挨饿的无奈境况。
高流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的大山里,山重山,弯连弯,驱车要绕行陡转的山路,蜿蜒起伏的山坡,才可到达半山的村寨。山上的村民想要喝口干净水,必须花近5个小时穿行陡崖担水上来,艰难且危险。
1966年,村民们却惊人地完成了一项工程奇迹,他们从悬崖上凿出一条天渠来,水顺着沟渠给他们带去了清凉和繁荣。
现在,“天渠水”解决了高流村3200名村民的饮水难题,灌溉着2400多亩的农田和果木林地。
今年39岁的许武君就是用他父亲帮忙修通的“天渠水”来种橘子和李子,而卖水果的3万多收入可以满足家庭日常所需。
他说:“由于维护得当,这条沟渠从建成以来,几十年了一直运行良好,村民们都用流水来灌溉土地。”
据许武君介绍,沟渠通水后,大概又过了十年,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村民们从四川省学到了种植柑橘的技术。
高山上的渴水村
在修建沟渠之前,高流村饮水极度匮乏。遇上下雨天,各寨村民就需挖大坑存雨水或者漫山寻找山凹处的积水塘,滤去浮物后舀净水回家用,平时渴了就用树叶卷起一口水喝。山塘的水经风沙一吹便混浊不清,村民喝了难免会拉肚子。
1958年,饱受缺水之苦的村民下定决心要找寻可靠的清洁水源。经历村民上山寻水,水电局技术人员的勘测,那年6月底,“高流大沟”正式破土动工。
据当地政府介绍,当时40多名村民都自愿加入修渠队。历时6年多,他们终于修出了6公里长的高流天渠,其中有大约1.8公里的渠道是从水源处一直蜿蜒到高耸的崖壁上。
凿渠工作十分危险,特别是在够不着的悬崖路段,村民们只能用绳子栓在崖顶的树上或石头上,然后吊着身子下去施工,用自制的炸药爆破出洞眼,再用锤子和钢钎配合凿打出沟来。在修渠过程中,三名工友因落石重击不幸坠崖牺牲。
许武君的父亲,82岁的许光福老人曾参与过修渠,他帮助工友计算工分,负责施工队物资排算,也参与过筑渠,现在他成了高流渠的管水员,守护着这条生机渠。他回忆道:“为了节约每天上工翻山越岭的时间,大伙在山上的娃娃洞铺上草席,扎根三年。”
当被问及为何不搬出这个饮水贫瘠的地方时,他说:“没想过离开这里,祖祖辈辈都长在这里,我们坚信一定能攻克吃水难的问题。”
高山流水浇硕果
2015年,在广东潮州的五金厂待了九年的许武君,决定返乡种果树。他感慨,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在工厂里始终得不到岗位晋升,只能辞去这份没有前景的工作。
“最近几年,随着村民种植技术的提高,我们村的水果产量大幅增加。我想这应该是个好的发展机会。”许武君感叹,“现在,我在老家干活,既能挣钱还能照看父母。多亏了这条水渠,不仅给我们村通了水和还引来了致富的路子。我父亲那辈人真的很伟大!”
每当83岁高龄的父亲给他讲述他们修建水渠的艰辛故事,许武君总是感动得落泪。回想起童年,父亲和工友们日以继夜地修建沟渠,他很难见一回父亲,哪怕是春节,都不见人影,心里难免失望。
不光高流村饮水苦,整个生机镇都如此,群众想方设法在贫瘠的大山里寻找饮用水源。
据毕节市水利局介绍,从20世界50年代开始,七星关区生机镇陆续建设了包括高流天渠在内的“十大天渠”,全长130多公里。在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的支持下,高流村将生机八大水库之一的小和平水库作为饮用水源,共投资了346.66万元。2018年,水库工程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管网总长93.3公里,覆盖了全村12个村民组,成功解决了高流村的饮水难题。现在村民实现了自来水入户,群众喝上了安全放心的幸福水。
如今,生机镇利用水利便利,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四个一万亩”产业规划,计划种植1.6万亩李子和1万亩柑橘,为农户可持续增收致富提供绿色产业支撑。(记者 杨军 李弘扬 编译 王瑾)
(原文见12月31日中国日报国内版7版、香港版8版,英文链接:
https://global.chinadaily.com.cn/a/202012/31/WS5fed2404a31024ad0ba9fb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