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球大震(五) ——纪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国地震观测百年发展历程

寰球大震(五) ——纪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国地震观测百年发展历程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12-17 16: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

中国人从未在伤痛面前停滞,而是铭记历史坚强前行。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是汶川大地震交给我国地震观测工作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中国地震局向国家提出了建设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工程的建议,一些民营企业和研究机构也进行了地震预警设备研制和试验工作。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公共服务部副主任侯建民说介绍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全国大半个中国都有震感,全国人民都急切的知道地震有多大,震中在什么地方,当时这个权威地震消息是国家地震台网。当时从测定震级,测定位置,把消息发出去,震后已经过去了14分钟。

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2018年启动实施。这意味着将在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地区、东南沿海和新疆天山中段和西藏拉萨周边建立5个重点地震预警区,将台站间距缩短至10-15千米。

2020年4月,中国地震局出台了《中国测震站网规划(2020-2030年)》,预计到2030年,构建包括3036个基准站、35580个基本站,覆盖全国、重点加密的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测震站网,提升地震监测现代化水平,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这不仅将大大提升我国地震观测能力,也将使地震观测更直接地为地震应急救援、减轻地震灾害和挽救生命服务,同时也将推动地震学乃至地球科学相关研究领域取得新发现。

曾经在海原大地震中浴火重生的宁夏,如今也形成了数字化自动化地震监测网,所有数字化自动化观测仪器获取的数据均由地震监测通信网络实时传输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今天的宁夏正在建设完成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项目,最快可提供秒级的地震信息服务,这必将成为地震监测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个项目建成以后,将实现在震后5到30秒内,产出并向政府机构、广电媒体、重大工程、社会公众,发布包括预警震级、定位、烈度、到达时间的地震预警信息,震后一到两分钟产出并向应急机构、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发布包括震级、时间、地点等基本参数的地震自动速报信息。

一百年,或许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对于中国地震事业而言,却是风雨兼程、苦苦追寻的艰苦历程。从筚路蓝缕的鹫峰地震台,到如今遍布全国的地震台网;从以周为单位,到以天为单位,再到如今分秒必争的实时监测;从建国前的苍白无力,到世界领先的“超级地震观测体系”;从借鉴外国之力,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7国建立53个地震台;从用脚步丈量,到如今地震观测科技上天入地、通江达海……

人们在探索地震奥秘这个课题上,取得了可观可感的成就,不仅为生命安全构建保护网,也将推动人类研究地震、探索地球的脚步,不断向前。

关于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关于我们脚下的大地,还有无限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视频由宁夏地震局提供)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