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沙危害石漠化程度持续减轻
5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00多万公顷,沙尘暴次数减少近三成

我国风沙危害石漠化程度持续减轻
5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00多万公顷,沙尘暴次数减少近三成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2-11 22: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北京12月11日电 “十三五”期间,我国坚持科学防治、综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00多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30万公顷,四大沙地生态整体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续减轻;我国北方共发生43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天气12次,较“十二五”期间减少29%。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在我国,北方的沙化、南方的石漠化是典型“病症”。“十三五”期间,我国防沙治沙加强依法依规和科学防治, 按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推进防沙治沙改革,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提高预测预报水平,着力推进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自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了荒漠化、沙化面积和荒漠化、沙化程度“双缩减”,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

5年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任务101.9万公顷,工程固沙3.47万公顷;在内蒙古、青海、甘肃等黄河流域5省(区)启动实施了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项目;新增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46个,新建国家沙漠(石漠)公园50个。同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0亿元,加快推进石漠化治理。目前,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1007万公顷,与2011年相比,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93.2万公顷,其中极重度石漠化减少15.1万公顷,减少47.1%;长江流域泥沙量减少40%以上;石漠化地区植被综合盖度达到61.4%。

据了解,持续防沙治沙,不仅筑起了生态屏障,也促进了沙区发展。广大沙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等绿色富民产业,推动沙区产业结构调整,并吸纳大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防沙治沙,精准带动群众脱贫增收。同时,中国进一步强化荒漠化防治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一系列务实合作,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彰显了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中国荒漠化防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的广泛赞誉。

(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