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限’,更期待的是‘禁’”

在不可降解塑料还不能完全退出的过渡期,要规定一些允许使用的基本材料,但要明确标注种类,便于末端回收。目前阶段根治白色污染的希望,在于“产品绿色准入制”+“基本材料规定及标注”+“末端分类回收”三管齐下。

“相对于‘限’,更期待的是‘禁’”

2020-12-11 07: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农贸市场的可降解塑料袋,部分依然还有PE成分

受访者供图

河南商报见习记者郝瑞铃金艾琳

新“限塑令”即将迎来关键节点,相较之前真的能“限”得彻底吗?彻底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关键是什么?塑料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又该如何完善?

河南省绿色中原环保协会会长匡洁接受河南商报记者专访,一直行走在环保路上,持续关注塑料污染防治,呼吁“绿城”更“绿”的她对上述问题有怎样的答案?

“相对于‘限’,我更期待的是‘禁’”

河南商报记者:号称“史上最严”的河南省新“限塑令”即将迎来关键节点。你认为此次新“限塑令”实施以后,相较之前能取得彻底成效吗?

匡洁:相对于“限”,我更期待的是“禁”。从限塑到售塑再到这次的新“限塑令”,政府的法令总有些新变化,但又总是不彻底,留着余地,让人悬着心。

“禁塑”能不能彻底?我希望是彻底的。前提是作为颁布法令的政府部门要把禁令当真,有配套落实的细则,有执行机制的保障,有明晰的、严格的赏罚规定,有畅通的舆论监督渠道,总之,动员社会各方力量配合条例的贯彻执行。

河南商报记者:你认为彻底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关键是什么?

匡洁:彻底解决塑料污染问题不外乎首尾两端,政府作为管理方明确地知道该管什么、怎么管。

前端是将环境责任制延伸到企业,制定“产品绿色准入制度”,对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事先进行“全生命周期”考量。对产品生产、消费及报废后进行认真的环境影响评价,据此为产品开绿灯或红灯。

作为生产企业,必须对产品的环境影响负全责。政府对伤害环境的生产、经营行为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严管,在这方面不能被污染企业以“影响就业”“影响经济发展”绑架。只有果断淘汰污染企业、污染技术,绿色企业、绿色技术才有发展空间。

在不可降解塑料还不能完全退出的过渡期,要规定一些允许使用的基本材料,但要明确标注种类,便于末端回收。比如规定甲乙丙丁等不同材质,使用不同的色号标识。使用后方便知道归哪一类。垃圾资源化前提是“材质单一”,只有单一才能最大化地资源化。

废塑料为什么长期不能资源化?除了使用过滥以外就是材质太过复杂,完全没有使用规定,谁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本来就种类繁多,又加上纸塑复合、纸铂复合等复合材质,让末端分类成为一件成本高企、得不偿失的事情。统一规定基本材质并严令标注,末端分类资源化才是一件有可能的事。

目前阶段根治白色污染的希望,在于“产品绿色准入制”+“基本材料规定及标注”+“末端分类回收”三管齐下。

“开发替代产品也是当务之急”

河南商报记者:新“限塑令”提到,到2020年底,各大商超等消费场景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那是不是意味着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印有“可回收”标识但属于不可降解塑料袋,也属于禁止使用的范围?

匡洁:仅仅印几个“可回收”字样的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完全是一种钻空子行为,当然属于禁用之列。比如一些饮料店,一杯饮料有杯有袋有吸管,印个“可回收”就说明它环保了吗?售出以后他们能保证消费者回收吗?

我对“可降解塑料”了解很少,因为没有可靠的途径了解,查一些网上的资料都语焉不详,到底是什么材质、什么工艺,怎么保证对环境完全没有不良影响,都没有明确的、让人信服的答案。

因此在禁塑推进过程中,开发替代产品也是当务之急。这方面尤其要注意一些唯利是图的企业搞“偷换概念”,把本质上不“绿”的材料“涂抹”成绿色的蒙混过关。材料是不是真的合格要有权威确认,有责任主体和责任人,不能用一个新问题掩盖一个老问题。

垃圾分类,最重要的是末端的产业支持

河南商报记者:该怎么完善塑料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

匡洁:如何完善塑料垃圾回收体系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从“限”到“禁”的过渡期,塑料垃圾还在分分钟大量产生,怎么办?需要找出路,放任不管肯定是不行的。

我最近到禹州参观考察了一个废塑料加工厂,原料就是无法分类的混合废塑料,通过机械压制做成一些产品,比如地质勘探用的岩芯标本盘、花缸等。由于是各种塑料的大杂烩,成品十分结实耐用。

这样的企业身边就有,但很多时候我们却陷入找不到末端企业、末端企业也找不到我们的尴尬境地。他们现在的原材料都来自双汇这样的企业产品包装边角料,生活中大量的塑料垃圾他们却没有途径得到。这样的企业很需要支持,目前他们的问题是产品比较单一、原材料不足、市场销路有待拓宽,需要各方面帮助这样的企业升级。

民间的废品回收行业目前越来越难以生存,郑州大量的垃圾分类小区,目前做得还很粗放,居民扔的基本都是混合垃圾,承包垃圾分类试点的公司员工也只是从混合垃圾里挑出一些纸箱、饮料瓶而已,相当于“截留”了民间拾荒者的一些东西。塑料垃圾被归类到“不可回收”,只能进填埋场、焚烧厂。

这一点我同意那家废塑料加工厂老板的观点:扶持民间的回收行业,分散回收成本最低,集中回收会大幅度提高回收成本、放大问题。

目前我还在为废塑料回收奔走,找一些在郑州做垃圾分类小区的环保公司,动员他们把废塑料单独收集,打包压缩后送到废塑料加工厂。但他们的答复是:政府没要求分的东西,我们不能“乱来”,不然出力不讨好。废塑料需要的“打包压缩机”和运费等,我们也没有理由承担。

对垃圾分类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末端的产业支持。

一下子建不起完备的“静脉产业园”,可以分阶段进行,这样的废塑料加工企业其实是“宝”,有这样的企业,废塑料回收就顺理成章了。把这个产业扶持、完善起来,垃圾分类就突破了瓶颈,管理方和市民看到有意义的分类,能够极大地提振各方做好垃圾分类的信心。

“禁塑”,靠“教育”“自觉”是行不通的

河南商报记者:政府态度鲜明的“禁塑”决心之下,市民环保意识该如何提升?

匡洁:其实民众对废塑料污染环境是有一定认识的,因为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直接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如果没有“禁”的前提,靠“教育”“自觉”是行不通的,人图方便的劣性会让优柔寡断的“限”成为一纸空文。

有了“禁”的态度和前提,再辅以教育宣导,公众环境意识提升才是可能的。社会动员是政府的强项,把白色污染的危害说深说透,对违法经营者严格执法,民众还有不接受的道理吗?

(编辑:陈梦伊)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