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皮影讲述运河故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12-09 08:4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用皮影讲述运河故事

皮影艺人在幕后操作

  皮影艺人在大运河皮影艺术馆向观众展示影人

“霸下,你若是老老实实做一只镇水的神兽,护佑大运河水运畅通,商贾贸易兴隆,我便饶你不死。”“父王单单把我派到这苦海幽州,通州张家湾,穷山僻壤的地方,龙生九子王天下,偏偏亏待我霸下!”……长叉棒槌、兽皮小人,在京腔京韵的念白间,不到30平方米的影窗前正在上演一场激烈的武戏,演绎出乾坤万象。幕布背后,“拿线”艺人操纵着竹签,配唱演员将运河两岸的传说故事与历史变迁娓娓道来,可谓“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

12月4日,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双益发文化园的“大运河皮影艺术馆”正式揭牌。开幕式上,通州大运河皮影团上演了一出郭守敬疏浚大运河、镇压龙王第六子“赑屃”(又称“霸下”)的故事。该剧巧妙融合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充分发挥皮影戏水火烟雾声光特效的优势,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北京东派皮影戏形式将大运河故事搬上舞台。展览现场还汇集了大运河沿岸以及周边9省的特色皮影艺术品。

通州大运河皮影艺术馆馆长王熙表示:“我们将大运河与皮影艺术研究的初步成果展现给观众朋友,希望大家能从民间文艺的角度,更多了解大运河,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保护非遗文化的自觉性。”

京杭大运河沿岸是我国皮影艺术重要分布区,保留着多个流派皮影文化。由北向南分布着京城影戏(东派、西派)、滦州影戏(冀东影戏)、冀南影戏、山东影戏(济南、泰安、枣庄)、中原影戏(信阳罗山)、南京皮影戏、浙江海宁影戏以及上海七宝影戏,这些不同流派的皮影艺术,人物造型不同,腔调各异,表演方式也各具特色。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策展人林中华介绍说:“南北皮影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运河码头商旅往来频繁,为皮影艺术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运河上往来的船,很可能成了皮影戏南下北上的重要载体。”

皮影艺术与大运河结缘并非偶然。相传,古代某一皮影戏班渡河时船舱突然漏水,影匠拿出唱戏用的檀板将漏洞堵住,船靠岸后,又将一块搭台用的台板留给船家做蹬板用。后来,皮影戏班与渡口摆渡人约定,戏班成员与戏箱乘船渡河,一律不用付摆渡钱,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戏班需在当地渡口演3天戏敬河神,报酬由渡口量力而行,可多可少。

通州是北京的东大门,作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皮影艺术讲述运河文化,是通州大运河皮影团近年来努力的方向。通过挖掘京城大运河沿岸的历史文化故事,剧团已经编排多部讲述运河历史故事的皮影戏。

“元代,郭守敬引白浮泉水汇入瓮山泊,使瓮山泊成为北京历史上第一座水库,以保障元大都与通惠河的供水。他打通北京城市水系,使得南方的米粮、棉丝布料可以直达北京。我们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的新剧《郭守敬开凿通惠河》即将登上舞台。”林中华介绍说。

大运河皮影艺术馆落地通州区台湖镇,在传播大运河文化的同时,也将致力于北京东派皮影的恢复、传承和发展。据悉,“大运河皮影艺术馆”将作为长期展馆,通州大运河皮影团还将联合京、津、冀、鲁、苏、浙、皖、豫、沪等大运河流域省市区,进行巡回展出。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王立生表示,要发挥好非遗优势,用皮影艺术讲好运河故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把皮影艺术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吴艳鹏】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