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吧程劭非:面试过程本质上是“沟通”而不是"考试"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0-12-07 11:48
2020-12-07 11:4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日前,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前线前端技术委员会委员、开课吧Web教学首席顾问程劭非(又名winter)在线上解答网友的提问时,他的学员中很多人都关心技术面试的问题,特别是关于面试与面试官的议题。以下为winter解答部分学员的文字实录:

  面试官应该具备分辨人才适配度的能力

Z学员:面试中遇到不好的面试官,感到非常被动的,该怎么办?

winter:首先我们要谈一谈,什么是"不好",咱们很多学员可能觉得严苛的面试官是不好,和善的面试官是好,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先说第一层,其实看起来总是在挑战你,显得比较严苛的面试官,其实他很可能通过率并不低,在职场老手看来,面试的时候感受到压力是好事,说明你们有共同话题,你滔滔不绝,面试官昏昏欲睡,这可能才是最坏的情况。

然后我们说第二层,面试官通过率高就是好事吗?我觉得其实也不一定是好事,把你招进一个不能胜任的公司,然后试用期发现不合格,再把你开掉,这比面试的时候把你拒掉要恶劣的多。到这里,我们可以讲,其实对面试官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好的面试官应该尽量把合适的人留下,把不合适的人拒绝掉。

其实我们还有第三层逻辑,面试官在面试过程中,如果能够尽可能的挖掘应聘人的潜力,并且问的问题经过精心设计,有一定的引导作用,那就堪称完美了。现在很多不认真的面试官,他面试就是到网上搜索题目,这个危害就很大,不但自己公司会错失人才,招入庸才,对应聘者的导向也很糟糕,这进而也影响到职业教育行业的风气。

应聘者需要建立对目标岗位的准确认知

E学员:如果实际情况中真的遇到了糟糕的面试官,该如何应对,有什么执行性建议呢?

winter: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当然是多面试几家公司了,比如我自己,每次换工作的时候聊5家以上的公司是正常的比例。偶然碰到一个糟糕的面试官很正常,但是如果遇到的面试官你都觉得有问题,那就要自省一下了。当然了,我觉得根本上的解决方案是建立自己对工作岗位的整体认知,对意向应聘岗位的日常工作内容需要掌握的知识有自己的优先级判断,这样就不会被他认带偏了。更进一步,职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更好的规划,把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或许进入更好的企业,就能更进一步远离那些糟糕的面试官。

比如开课吧就给数字化人才免费提供的职业健康度评估咨询服务,其中包括了4大专业测量、60分钟资深专家的一对一语音沟通、1次简历优化服务、30节职业提升秘籍课程以及30天的售后答疑。若您已经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和生涯规划可以选择对应的人才能力测评的产品,目前已成功开发并对外的有5大板块的能力测评,分别是数据应用人才能力测评、技术研发能力测评、人工智能人才测评、产品设计运营能力测评和职场综合战斗力。只有当你对目标岗位有准确的认知,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对方匹配的人才模型,一方面需要及时的弥补不足,提升自我,另一方面更需要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保持自信饱满的状态与面试官沟通交流。

化解面试尴尬的4个沟通技巧

Q学员:如果面试一家很期待的公司,面试官却很糟糕,是不是就没救了啊?

winter:这个也不一定,其实面试的过程本质上是“沟通”而不是"考试",这个认知非常重要。既然是沟通,而糟糕的面试官们在这个事情上不上心,搜一些偏、难、怪题来考你,或者持有错误的观点跟你争论那我们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一些沟通技巧来缓冲和化解,接下来我介绍几个比较实用的技巧。

引用权威观点。在处理争论的情况,我们可以避免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我在一本书上看到.....”,“Brendan Eich说过....”,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避免刺激争论中的对方,也能够加强我方观点的说服力。

展示思考过程。应聘者对于没法一下子解答的问题,可以不断与对方沟通思考过程,这样可以避免冷场,幸运的话,还可能获得提示。

相关性讨论。对于真的不会的知识点,可以坦诚不会的基础上尝试对它进行定位,讲解知识体系中与之相近的知识,避免过多丢印象分。比如面试官问http“403”状态码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确实不知道,可以讲“4开头的应该是客户端问题,5开头的是服务端问题,我只记得404是页面找不到”当然了,以上技巧不一定总是有用,学员还是应该把重心放到前面讲的亮点,踏实提升竞争力。

程劭非(winter)是资深的前端技术专家。2012年-2018年就职阿里巴巴,是前手机淘宝前端leader,淘宝终端架构组leader,程劭非曾带领团队开发了阿里巴巴手机淘宝和淘宝基础架构设施。从阿里离职后,他一直从事前端教学工作,2020年成为开课吧Web教学首席顾问,致力于为前端人才的培养与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