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 | 能源转型之路,从供需两端抓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2-04 18: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导读:中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仍需从能源供需两方面入手,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新能源开发与整合能力以及利用效率,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在今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些目标为今后几年的一些重大变革定下了基调。

中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的进展令人瞩目,现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水电装机容量超过360千兆瓦,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容量均超过200千兆瓦。截至2019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几乎是欧盟的1.5倍、美国的2.8倍。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尽管如此,中国在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改善空气质量等环境问题上,仍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从供需两方面同时入手。

科学技术的作用是关键。超高压输电系统、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为构建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打下基础。全长1587公里的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完工后,将把800万千瓦的太阳能和风能从广袤偏远、可再生资源丰富的大西北,输送至人口稠密的中部地区,满足中部用电需求。

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于一身的“能源互联网”,将成为中国能源革命的推动力量。能源互联网将通过把信息通信网络和能源网络相连接来改善供需关系。这一基础设施将促进大量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能源需求的灵活性,推动交通工具电动化转型。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除了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提高能源供应效率、创新能源终端消费是未来低碳发展的关键。据估计,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增加2.55亿,因此,推广清洁能源、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也是题中之义。

在这方面,2022年冬奥会提供了一个示范契机。张北500千伏柔性直流电网示范项目将利用张家口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为冬奥会提供100%的清洁电力,是实现本届冬奥会“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之一。

推广新能源汽车也是助力低碳减排的另一个有力抓手。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截至2019年上半年,已累计建成充电桩超100万个,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480万辆,占全球50%以上。随着充电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新能源汽车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这不仅有助于中国国内碳排放的降低和空气质量的提升,也将在国际上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图片来源:新华社

应对全球气候环境挑战还需要跨国和跨组织合作。相关案例包括:日立ABB与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合作,将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纳入中国的电力系统;以及国家能源集团携手法国电力公司,在江苏东台合资建设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

这些成功案例突出表明,联合创新、知识分享和共同融资对于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综合性发展至关重要。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相关倡议,比如“全球能源互联网”计划,旨在通过建设一个全球互联互通的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网,来满足世界能源需求;再如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巴基斯坦、摩洛哥和埃及等国正在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这些倡议都强调了国际合作在推进包容、可持续和低碳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新华社

11月10日,由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和世界经济论坛共同发起的2020能源转型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卡梅拉在论坛上表示,能源系统转型不仅事关地球环境,也事关未来全世界数十亿人的福祉。

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将于明年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越来越多的人呼吁采取更加紧迫和严格的气候行动。现在采取行动正逢其时,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将有机会塑造一个全新的能源体系,为全球数十亿人开创一个低碳发展、共享公平机遇的未来。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