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之中: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国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 “在世界之中: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国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

“在世界之中: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国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12-02 14: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2月2日电(记者 邹硕)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 “在世界之中: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国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本次国际论坛恰逢“第三极文化”理论提出10周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实施10周年、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成立10周年。一系列理论、学术、教学、传播成果在本次论坛期间集中展示,论坛以“在世界之中: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为主题,“第三极文化”的理论建树引起与会中外学者热烈讨论,当下世界疫情和文明交流对话,以及当代语境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成为研讨论题。论坛以线下线上互动方式举行,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斯洛文尼亚等国和中国专家学者200余人全球连线和现场参会。

论坛以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成立十周年暨“第三极文化”知行展开展仪式为开篇,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顾问龙新民,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原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主席齐鸣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沈卫星等出席开幕式。程建平、龙新民共同为展览揭幕。展览集中展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成立十周年以来依托“看”“问”“论”“研”“刊”“创”“会”七个方面的架构,把中国文化强有力推向世界、为构建世界多元文化贡献力量的发展成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黄会林先生致开幕辞。她表示,研究院将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续写下一个十年华章。

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等22所中外高校和机构给研究院发来热情洋溢的院庆贺信,对研究院十周年的成就予以高度评价。牛津大学在贺信中表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的各项事业具有传承与创新的多重意义,“看中国”是一个伟大的项目,其记录了文化历史、推动了文化传播。系列院庆和本次国际论坛的举办为疫情期间全球交流树立了榜样。

周作宇副校长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他指出,“第三极文化”思想顺应时代发展所需,使中国文化再一次获得了前沿性、战略性的理论支撑。他对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来到北师大,为北师大带来多元文化、思想、智慧的碰撞与交流表示欢迎,同时希望中外朋友们能够充分利用国际论坛这一平台,启迪思想、碰撞智慧,共同谱写中外文化交流繁荣的新篇章。

主论坛发言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资深教授的《继承与生成:中华文明主体性的当代思考》拉开序幕。黄会林教授从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现代文明观念、经济形势造成的巨大阻力出发,将“第三极文化”纳入到时代背景中去观察和思考,从10年来的理论与实践中感受到一种基于人类共同情感、理智、愿望的合作力量,不同文明主体之间通过交流对话、寻求合作共赢才是后疫情时代处理国家关系的最高准则。她还以2020年的“看中国”项目为例,说明疫情撕裂之下和全球文明之间,可以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克服困难,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主论坛上,各位中外学者积极深入地探讨对第三极文化的思考,从不同维度表达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理解。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博古睿讲席教授安乐哲(AMES Roger)在界定了“极”之概念,追溯了文化极性的思想,并预测儒学这一极文化在塑造新的世界文化秩序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法国国民教育部原汉语总督学白乐桑(BELLASSEN Joël)引用苏轼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语言、文字、文化来讨论在中国语言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对事物的客观认识与本质认识差异的现象,并认为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加强交流与探讨。美国鹰龙传媒公司总裁、中美电影节、中美电视节组委会主席苏彦韬认为中国文明的主体性是人类的华夏智慧,是世界的中华方案,更是新时代的精神力量,其具有三大特征:融通、融汇、融合。作为“三极文化”中的一极(欧洲文化)代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大卫• 巴拓识(德国)特别指出,中国的千年智慧可以帮助世界探索出一种世界经济和平发展的路径,中国智慧中的 “天下平和”、“仁爱”的观念促进了世界和平发展,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和战争冲突中,中国智慧得以彰显。

除了从中华文化的视角阐述外,也有专家学者对“第三极文化”的成果和发展方向展开研讨。复旦大学的孟建教授梳理总结了黄会林教授的“第三极文化”理论的三方面的重要学术贡献:阐明了文明发展的多元逻辑、凸显了文明对话的历史必然、融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外交学院教授苏浩则基于自己的研究,用层次性方式对世界文明进行了分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原党组书记兼常务副主席齐鸣秋认为发展“第三极文化” 需要“返本开新”,重视文化的时代性。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亦认为“第三极文化”是人类文明文化发展态势的现代化呈现,是合乎人类社会文明、文化发展规律的现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结合自己在纪录片领域的实践与探索,指出纪录片应该从三个方面承担起文化使命:记录现实,见证时代;反思历史,保存记忆;对话文明,沟通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主持论坛开幕式和主论坛讨论。

大会的三个圆桌论坛也在线上线下展开,讨论热烈。圆桌论坛一“世界文明的历史与现实格局”紧密围绕“中国文化影响力如何传播”这个核心问题,结合不同领域具体案例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与当代社会现实格局展开讨论。圆桌论坛二敲响了“没有在世界之外的中国艺术文化的鼓”,从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电影、中国音乐、短视频五个角度,紧扣主题,进一步论析了第三极文化理论的认识和应用。“文明主体性的冲突与融合”圆桌论坛三的讨论可以划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是关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探究,另一个则是从文化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在“三极对话”环节中,王宜文教授与来自德国的大卫·巴拓识教授中国的学者郭光、曾庆瑞、赵晖进行对话,从国际与国内的不同角度对“第三极文化”提供了新见解。

(编辑:富文佳 朱月红)

( 邹硕)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