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发展动力强劲

来源:人民日报
2020-11-30 05:1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欢迎现场尝鲜,线上下单!”紫玉天珠葡萄、小凉山腊肉、云南白竹山茶……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来自各地的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供求双方洽谈火热。11月27日—30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在重庆举行。这里,是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创品牌、建渠道、接订单的新平台;这里,处处昭示着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方位。

产销两旺,彰显经济复苏新动力

新型经营主体,冲在优质农产品市场销售第一线。

“昨天来参展的路上,就有一家企业向我们订购了3000多斤莲子。”江西石城县中力种养专业合作社销售负责人陈增兴奋地说。石城县是有名的白莲之乡,利用特色产业,合作社发展起白莲标准化生产基地700多亩。近来,直播带货、线上推广等方式帮助他们打响了产品知名度,“这次更要充分利用好展会这个交流展示平台。”

政府搭台,供给和需求紧紧契合。

本届农交会规模大、参展商和采购商数量多、展品品类全。展会为期4天,展览展示面积首次突破20万平方米,分为公益性展区和市场化展区,1.2万余家企业携8万余种展品参展,吸引各地专业采购商超4万人。

为进一步促进产销对接,本届农交会专设农批商超合作特色专区,帮助商超类型专业观众快速寻求供应商。“作为综合性集散型市场,保供稳产是我们的责任。”江苏凌家塘市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方表示,要通过优选客商、优选商品,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更好发挥农批市场流通和销售的主渠道作用。

脱贫攻坚,给农业农村增添发展动力。

开幕式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列出一串数据:近年来,全国832个贫困县累计建成各类产业扶贫基地30多万个,培养各类创业带头人130万人,每个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产业,90%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产业和就业扶持。

向绿向优,谱写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绿色兴农,让产品从良田到餐桌更有保障。

由增产加快转向提质,农产品向绿向优趋势凸显。近年来,各地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有了质的飞跃。“直播、拼团、生鲜超市等供给新形式受欢迎,反映出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上海本来生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采购总监严义慧表示。

绿色,成为农产品生产方式主旋律。河北滦平县大屯镇兴洲村,10多种蔬菜严格按国家绿色生产标准种植,“我们跟北京的大型连锁生活超市建立了长期供销关系,年供货量达2700多万吨。”滦平新硕农业公司展位负责人说。

质量兴农,让农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

黑龙江林甸县渔香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展位上,玉米筋丝、黄金米等玉米加工产品别具一格。

农业品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中小农业生产者的品牌意识正不断加强,各地持续加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相关数据显示,2008—2019年,我国农产品注册商标数从60万件上升到481.25万件。

加强创新,打造乡村产业新机制

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力,必须坚定不移补短板。从传统农业迈向数字农业,难关要攻克,短板要补齐。

新希望数字科技集团在展会上首次展示了“乡村大脑”项目。这一项目旨在为上下游合作伙伴及地方政府提供智慧农业、普惠金融、数字政府等解决方案。

展会期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6.0%,较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

补齐农产品基础设施短板,久久为功。

农业农村部今年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改善农产品品质。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攻坚对接乡村振兴,需要扬优势、补短板。

“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总体还处于培育成长期,巩固产业扶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任务十分艰巨。”韩长赋强调,要推进脱贫地区产业提档升级,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

农产品提质增效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征程中,短板亟待补齐。

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组织化,壮大乡村产业新机制在加速形成。在湖北咸丰县,全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5亿元,建成规模化特色产业基地261个、养殖基地95个,61家规模企业、516家专业合作社、329家专业大户、283个家庭农场,增强了产业发展能力。

打造现代农业利益联结机制,让乡村产业繁荣,让农民受益。交易会上,河南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表示,“龙头企业做两端、农民群众干中间、普惠金融惠全链,成为产业发展新模式,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产业运营中。”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30日 02 版)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