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燃烧青春 不负韶华丨习水县隆兴镇陶罐村驻村干部尹朝正

我叫尹朝正,今年25岁,2019年3月到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隆兴镇陶罐村驻村。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

【我的扶贫故事】燃烧青春 不负韶华丨习水县隆兴镇陶罐村驻村干部尹朝正

来源:贵州日报 2020-11-20 18: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我叫尹朝正,今年25岁,2019年3月到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隆兴镇陶罐村驻村。在这里,面朝青山,一晃就是2年。

自驻村以来,我先后对全村248户943名贫困群众入户,做到对其人口结构情况、主要收入来源、致贫原因等熟记于心,白天整理资料,晚上对大病户、五保户、重残户等重点户走访了解生产生活区情况,在全村13个村民小组累计召开群众会400次以上、解决大小问题280余件。

  抗击疫情不退缩,脱贫攻坚不含糊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深知自己肩负着重任,又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抗击疫情与脱贫攻坚同样刻不容缓。我虽然不是统筹指挥的元帅军师,不是冲锋见血的白衣剑客,却也是守土有责的一线勇士。疫情期间,我几乎从没在晚上八点以前吃过饭,有时候在执勤、劝返,有时候在守路、救火,折腾一天回到村里就是一碗泡面就解决了,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忙碌,从早到晚,设卡、拦路、劝返、量体温,那薄薄的毡布,挡不了寒风;那厚厚的大衣,也抵不住冰冷,但我深知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带好头。疫情不等人,只看结果。一户户农户需要去走访,一个个村民需要去说服。有的通情达理,但有的蛮不讲理,我只好软的不行来硬的,硬的不行再来软的,软硬都不吃就来半软不硬的。当我蹲下的时候,马路边、田坎上、山坡里,都是我的办公室。我在走访排查时得知村里的贫困户因道路封锁无法外出,家中婴儿嗷嗷待哺没有奶吃,便自己掏腰包奔赴镇上超市购买牛奶,又马不停蹄送到贫困户家中。

全力以赴防汛救灾,勇挑重担脱贫攻坚

今年7月,陶罐村因持续暴雨,多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滑坡、泥石流,而陶罐村地灾隐患点多,群众房屋密集,极易发生险情,抗洪抢险、防汛救灾、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落在我们驻村干部的肩头。洪灾期间我始终坚守工作岗位,最长的时候连续半个月不分昼夜,每天在各村民小组不间断地排查,奔赴村里的每个地灾隐患点,在暴雨到来之前,团结每个包组干部帮扶干部提前转移群众多达50余次。有一天半夜,为了让群众及时避免滑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危险,我和包组干部、村干部挨家挨户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区域,用实际行动保障了的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了整个村在洪灾期间零事故、零伤亡的承诺。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驻村两年,翻开我的扶贫日记,爬坡上坎、夜访农家都是小菜一碟,闭上眼睛我都知道脚下是哪一寸土地,看到群众灿烂的笑脸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文 尹朝正)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