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湾区论坛聚焦医疗健康和新基建机遇 探索香港新角色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大湾区﹕前行启新程”,由中国日报携手丝绸之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广州市穗港澳合作交流促进会协办,论坛另设三场研讨会,聚焦湾区医疗健康服务、新基建机遇、香港新角色。

2020大湾区论坛聚焦医疗健康和新基建机遇 探索香港新角色

来源: 中国日报
2020-11-18 20: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香港11月18日电 “2020大湾区论坛”今日在香港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中联办副主任谭铁牛出席论坛。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大湾区﹕前行启新程”,由中国日报携手丝绸之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广州市穗港澳合作交流促进会协办,论坛另设三场研讨会,聚焦湾区医疗健康服务、新基建机遇、香港新角色。此次论坛吸引了近400名政商学界人士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其中包括25国驻港总领事。

“2020大湾区论坛”今日在香港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以及中联办副主任谭铁牛等嘉宾出席。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主旨演讲中说,粤港澳大湾区将为香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认为,现时应从以下三方面及早做好准备,分别是研究、信息传达,及社区参与。在做准备工作时,我们应力求改变心态和态度。香港是大湾区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促进国际社会参与大湾区发展方面,亦可发挥其“超级联系人”角色,例如将国际资本引入大湾区等。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发表主旨演讲。

在主旨演讲中,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提出了指导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四个原则:坚持“一国两制”、合作共赢、把创新和技术放在首位,以及加大对青年的支持和对人才的培养。她表示,中央已经给了香港毫不动摇的支持,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基本法》和“一国两制”的指导下保证国家安全,尽可能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机遇。这对香港发展、社会和年轻人都至关重要。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主旨演讲。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周树春在视频致辞中说:“加快大湾区融合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必经之路。日前中国与亚太多国共同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全球最大的区域自由贸易协议,必将为地区发展和繁荣注入新的动力,也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提供丰富的机遇。”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周树春视频致辞。

丝绸之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席陈立基在欢迎辞中指出,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近日广东省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联合发布《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涵盖八大主要范畴的57项措施,进一步深化粤港合作,大湾区“9+2”城市将受益最大。他认为,大湾区城市之间虽然相互竞争,但是香港永远不会被取代,因为香港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是相辅相成的。

丝绸之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席陈立基致辞。

聚焦医疗健康

首场专题研讨会的主题是“疫情影响下的医疗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展望”,由香港中文大学医院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冯康主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前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祈福集团董事长彭磷基、中银集团人寿保险执行总裁邓子平、武汉亚心总医院董事总经理谢兆基及全国政协常委胡定旭五位演讲嘉宾共同探讨大湾区内的城市该如何合作,以促进医疗健康服务业在区内的发展。

第一场专题研讨会:“疫情影响下的医疗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关于疫情下寿险行业的发展,邓子平说:“就新业务的年度保费收入而言,我司在香港的保费收入较2019年下跌约45%,尽管如此,疫情爆发以来,购买人寿保险以提供保障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比如医疗险。其次我认为,疫情对寿险行业的影响,尤其是新业务收入方面的影响,较大概率属短期影响。”

高永文就医疗卫生服务发表了见解:“提供远程问诊以及高水平分级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包括在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建立远程问诊中心,配备视频会议和诊断支持,目前依然存在有待解决的难题。在医疗责任、法律风险以及专利的背景下,香港以及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是时候齐心协力,创建一套法律和专业框架,以促进信息技术的提高,和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新模式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

彭磷基说:“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政府的压力。中医药仍将会是我们发展的重点。近几年高科技的发展,也将继续支持推动线上免费医疗咨询服务的发展,线上医疗咨询大大减少了病人在医院内被传染的风险。香港具有高水平国际医疗实践的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从中借鉴和受益。但同时,我们仍需要在大湾区内制定出统一的医疗服务政策,以便香港和广东省在医疗服务方面更好地合作。我非常期待大湾区医疗服务系统的成型。”

胡定旭提到16项便利港人在大湾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他认为:“这些措施为大湾区医疗健康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支持。其中一项政策是,允许大湾区内地城市指定港资医疗机构使用已在香港注册药物和常用医疗仪器。这样,在大湾区生活工作的人们可以方便及时地享受香港获批的最新药物及治疗。粤港澳大湾区拥有7000万人口,这为两地合作提供了极好的试验田。”

谢兆基回忆说,他们在疫情期间得到许多组织和慈善群体的帮助,从而才能顺利渡过艰难时期。他们同当地政府一起努力,尽所能帮助尽可能多的病人,参与筹建方舱医院,接收了1000多位病人,并实现了医务人员无感染、无死亡的记录。期间,他们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地的帮助,尤其是获得了香港的支持。最后,谢兆基代表他的父亲谢俊明(香港亚洲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向大家表示了感谢。

冯康在主持中表示:“远程医疗咨询服务、远程药剂服务、健康保险和医疗创新科技等,在新冠肺炎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但正是由于疫情的推动,加快了这些医疗服务的发展进程。此次疫情也令我们思考,怎样才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医疗系统。”

聚焦新基建机遇

第二场专题研讨会以“新基建 : 启动经济増长新引擎”为主题,由智能城市联盟创办人及荣誉会长邓淑明主持,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ChoZan及Alarice创办人阿什莉·加丽娜·杜达罗诺克(Ashley Galina Dudarenok)、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解决方案部副主管郭冠鸿、第一线集团行政总裁曾家宝、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前信息科技总监杨德斌及小i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袁辉担任演讲嘉宾,讨论内容包括“新基建”将如何推动经济发展,并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以及“新基建”可以如何帮助我们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

第二场专题研讨会:“新基建:启动经济増长新引擎”

阿什莉·加丽娜·杜达罗诺克表示:“我们已进入‘新基建’的时代,创新科技发展是大势所趋。发展基建必须要从改变我们做事的方式出发,例如5G的覆盖率,中国内地的人们已经生活在未来中。如果你想见识一下未来世界,你可以飞去上海或者深圳看看。在大湾区,我们有机会去加入及共享这个美好的未来世界。又比如电子商务,目前中国内地的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将产品在线上线下销售,而是已经朝着如何打造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发展。”

邓淑明说:“中央政府将新基建计划作为疫情后重振经济的核心。在香港,我们亦已积极拥抱新基建,而这也有助于香港发展为智慧城市,和周边城市共同打造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在中央政府新基建计划的推动下,大湾区很有希望能够引领全球创新。在2018年全球城市创新指数报告中,大湾区排名第二,这很令人鼓舞。但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继续努力,以及如何透过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在排名中更进一步,将大湾区打造为一个智慧城市群。”

巴曙松谈到数字化时说:“新冠疫情的爆发加速了数字化发展进程。在消费层面,人们因疫情被迫待在家中,电子商务、线上教育及线上医疗服务等数字行业正在快速发展,数字化在促进零售、提升生活品质和打造更智能及更环保的城市群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层面,各行业需要思考如何利用5G、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科技,将工作流程全面数字化,以实现商业模式及机构的升级转型。”

袁辉认为人工智能对新基建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新基建在于传统产业如何去拥抱新科技,通过转型升级,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不论是粤港澳大湾区,整个中国,还是全世界,都处在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人工智能如何能融入到各种场景中,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点。

曾家宝表示,同硅谷相比,大湾区享有的资源有很多共通之处,很多城市都在有效率地运行,各城市之间的分工明确。他说:“在香港,我充满信心,因为我们有一个更加国际化的视野,而且香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去在财务和策略上做出更多规划。大湾区有很多发展机遇和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相信大湾区可以发展得比我20年前在硅谷所看到的更好。”

杨德斌说:“在智慧城市2.0时代,许多传感器被用来收集信息,而这些信息被用来更有效地管理城市。展望未来,这些信息实际上有助于建立一个数字化趋势,我们可以利用智能科技更好地去规划未来智能城市。不过,我们需要一套不同的基础框架来适应创新科技。尽管此前我们已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城市,但这些它们的边界正在被打破。我们必须在这些规章制度下,呼吁政府、学界及企业共同合作,从不同维度制定出创新的有效方法。”

郭冠鸿认为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基础。作为全球最大的湾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物流、生产、互联网、金融和旅游业等领域拥有很大的资源优势。中国移动香港于今年4月启动香港地区的5G服务,并已覆盖了香港94%的城市地区及80%的人口。中国预计在2020年投资1.2万亿发展新基建,这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随着5G和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应用,将会有更多新的消费场景出现。

探索香港新角色

最后的专题研讨会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香港角色”为主题,特邀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伍淑清出席并作主旨演讲。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董事局主席陈坤耀主持研讨会,WeLab银行董事局主席及集团资深顾问陈家强、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庄子雄、深圳市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五邑大学校长助理王鹏及兰桂坊集团主席盛智文五位演讲嘉宾共同探讨了不同行业间该如何跨界合作,把握大湾区新发展机遇。

第三场专题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香港角色”

伍淑清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诠释了香港的角色。她表示,在早年已认为香港应与深圳有更多的合作,而今天大湾区发展正好实现了她的愿望。伍淑清又表示,虽香港近年的营商环境出现改变,但香港在大湾区中仍存在优势,因香港有不同行业的专才,也具备各种的国际业务,同时能吸引外资先到香港,继而往内地发展,而大湾区的发展也能给予香港年青人更多就业机会,不只在大湾区,未来可透过大湾区在全中国发展事业。她又提醒,年青人需“打开眼界”看清楚这些发展潜力,才能把握这些机遇。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伍淑清发表主旨演讲,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亚太分社社长兼总编辑周立(右)和丝绸之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主席陈立基(左)代表主办方赠送纪念品致谢。

盛智文认为大湾区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其地区生产总值出奇的高,并且大湾区的实力会越来越强。香港在服务业有很大优势,有专业人才及香港这个品牌,并且这些都会继续成为香港的优势。同时,香港应该把目光放在本地以外的人群,寻找机会,着眼于大湾区这个巨大的东方市场,香港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

洪为民认为香港可以借鉴深圳不断改革和开放的经验,主动改变,重新思考。在香港参与大湾区和内地发展的角色上,洪为民提出可以进行两项新的尝试:一是利用香港在品牌设计和推广方面的优势,帮助内地品牌升级,促进“内循环”。二是把香港发展成为人才中心,吸引受中美关系和疫情影响的专业人才。”

王鹏说:“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现当前的重大发展战略,可以说是关系到我们整个中国包括粤港澳三地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一个发展战略。大湾区里有不同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制度,大家在这个区域里共同合作,能够创造出跟其他区域不一样的价值。我认为江门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比如侨胞在海外的联系、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与香港及其他湾区城市加强海洋经济、高新科技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陈家强说:“当我们谈到‘双循环’时,我们说的是构建国内国际并行的双循环。香港是否可以成为一个提供海外资本支持国家的‘双循环’新经济模式的金融中心?如果能扮演这样的角色,我认为这会给香港一个很不错的前景。鉴于中国的发展将会是持久的,我相信很多外资投资商也乐于在中国的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分一杯羹。”

庄子雄谈及国内外“双循环”的新经济发展格局时,认为大湾区将成为香港企业的本土市场,并为香港企业带来巨大机遇。随着香港企业转向开拓内地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陈坤耀指出,全球化对香港非常重要,上周15个国家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伴随着全球化复苏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他希望香港能够迎接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日报自2015年起,已连续在港举办六届论坛,聚焦“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主题。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大湾区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丰富的土地资源、快速冒升的经济实力及市场规模,为港澳业界的专业服务和高增值服务提供了更多发展平台。积极参与大湾区发展、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香港特区更快恢复经济动力的重点方向。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下,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开始抬头的国际环境和不利条件下,粤港澳大湾区应如何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新机,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发展步伐,成为当下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