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那个四月,新闻介绍了国家将要设立雄安新区的决定。不过,这一关于雄安地区发展的千年大计对白洋淀邵庄子村村民邵小贝来说,一开始来得比较有挑战性。
从天津务工回来后,邵小贝做了个手术,然后在白洋淀荷花大观园栽荷花。但项目完成不到1/5后就因新区建设被叫停,项目协议失效。老板补偿他两条船,阴差阳错之下他开始在附近的安新码头拉游客。
快乐船长邵小贝-马姚姚摄影
做船长招揽生意,口才和嗓门是两大核心竞争力。但邵小贝生性腼腆,转行之初,如何拉客成了他最大的苦恼。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另一位船友在用网络短视频平台招揽游客。尽管不识字,他还是让船友帮他下载了相关APP,注册了账号。
“我以前不喜欢学习,上学的时候偷偷溜出来,书包扔在芦苇荡里就跑去抓鱼。抓到了鱼还不敢带回来,怕家里人知道自己逃学。”邵小贝调侃道,“所以我上了三个一年级后,就辍学了。”
他对第一次直播印象深刻,“当时自己一个人站在船上,身后是芦苇荡,对着手机屏幕说不出什么话,直播间里只有两三个人。”但后来,随着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自如。在2018年8月的一条短视频里,他弹着外孙的玩具吉他,戴着小蜜蜂耳麦,一本正经地唱起了儿歌《蜗牛与黄鹂鸟》。
“快乐船长邵小贝”表演《蜗牛与黄鹂鸟》
现实生活里的拘谨在网络空间一扫而空,通过一方手机屏幕,他将白洋淀的美食、美景、热情大方的人们被传播到全国各地,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到白洋淀,坐在“快乐船长邵小贝”的渔船上,享受芦苇曳曳,水鸟扶摇。
据邵小贝介绍,现在来他的农家乐消费的游客中有80%来自短视频平台。他自己的两条渔船早已不够用,他又叫上2个亲戚一起合伙,承包周边村庄渔民的渔船,在旅游旺季搭载游客。“以前捕鱼一年只能赚两三万,现在尽管有了休渔期,但通过渔船拉客收入还翻了2-3倍。”他说。
“直播+旅游”不但让邵小贝自己尝到了甜头,更带动众多当地人口就业,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以前他们自己拉客通勤于码头和小岛之间,一天只有几十块钱收入,现在给我们开船,一天就能赚两三百。”他介绍道。
现在,邵小贝的快手粉丝数已经超过6000,成为一名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络达人,曾经接受过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新社等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
邵小贝返乡再就业的三年,恰恰是雄安新区启动建设的三年。尽管最初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千年大计”与自己的联系,但如今却觉得自己与它息息相关。
邵小贝从小在淀里长大。儿时的回忆里,白洋淀里湖水清澈,鱼丰草美。每次落潮后,裸露的湖床上有一个一个的小洞,拿着铁锹挖下去,跳出来的都是鲜鱼。其中刺鳅最多,也有泥鳅和鳝鱼。但经历了80年代的“干淀”,从1988年湖区正式恢复后,他就再也没有见过刺鳅了。
“前些年的时候,岸边的水颜色像绿粥一样,风一刮到处都是垃圾,闻起来都是发酵的臭味。我划船带着游客参观,人家来一次都不会再来第二次了。”邵小贝感叹道,“现在和前两年相比已经改观太多了。”
作为雄安新区生态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在新区成立后迈入快车道。根据中国雄安官网于2020年1月29日发布的2019年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整治报告,白洋淀南刘庄断面水质已由劣Ⅴ类好转至Ⅴ类,湖心区断面水质稳定在Ⅳ类。
2019年5月21日出渔的时候,他捕到了一条刺鳅。这是自1988年到现在,22年来他第一次在白洋淀里抓到刺鳅。他录了条短视频发在快手上,引来众多网友评论,“刺泥鳅,好多年都没看到了”。
清华研究生调研团队与邵小贝合影-马姚姚摄影
“这种泥鳅背上长着一排刺,黑白相间,身上有花纹,嘴是尖的,特别漂亮”,描述起细节时他有些兴奋,挺直了背仔细回忆,“我看到后特别惊奇,很亲切很欣喜,太多年没见过了。”最后一句话他连着说了三次。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研究生,该专业师生于11月月初在京津冀地区进行国情调研社会实践。)
(马姚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