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挑战赛东莞现场赛促成合作30项 松山湖全链条对接赋能企业技术创新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0-11-11 08:42
2020-11-11 08: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月5日上午,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东莞松山湖)现场赛在松山湖举行。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的需求“铝材料冲压后阳极处理技术”及相对应的3个解决方案,参与广东现场赛。

现场设置企业与专家对接专区,共计促成企业和挑战团队签订意向合作协议30项,意向金额达8730万元。

科技部火炬中心区域创新服务处副处长刘春霞,广东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副调研员杨保志,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经济师卢钢、东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廖俊旭及需求企业、技术专家、服务机构等近200人出席现场赛。

自赛事启动以来,松山湖高度重视赛事举办有关工作,至始至终坚持高规格、高要求办赛。

截至11月1日,东莞·松山湖赛区累计走访上百人次,征集到了来自86家企业的217项技术需求,无论是技术需求数量还是对接成效,均位居广东五个赛区之首。

在需求对接阶段,东莞·松山湖赛区广泛发动区内企业、孵化园区、行业产业协会、新型研发机构,并联合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各方科技创新力量,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力求最大限度助推松山湖新一轮大发展。

通过组织专家进行需求论证、实地走访、企业调研等,东莞·松山湖赛区共举办6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需求论证及供需对接会,最终征集了105项技术解决方案,对接成效显著。

东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廖俊旭

东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廖俊旭表示:创新挑战赛既为东莞的龙头科技企业提供在全国广纳贤才的机会,也为东莞科技型企业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

激发创新潜能

松山湖将建长效供需对接机制

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作为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目标导向的研发众包活动,是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举措,更是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重要路径。

通过揭榜比拼的形式,技术需求方可以优中选优,遴选出最优最佳的技术解决方案,或把多个技术团队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充分激发和利用广东数量巨大的科技研发队伍的创新潜能,催生出更富想象力和活力的创新技术。

这一模式也将成为推动东莞科技创新,甚至推动广东加快创新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

“政府多次组织企业到不同的高校交流对接,这使得我们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瓶颈突破的效率大大提高。”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科研总监李卫荣表示,近年来,公司依靠政府搭建平台而成功实现技术需求对接与转化的有80%-90%。

而在此次大赛中,东莞宜安提出的“高强高导铝合金结构与器件一体化制造技术”技术需求,目前已收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连交通大学付莹&铁镝&孔祥清&陈小林团队(以下简称“付莹团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肖桂枝团队、天津大学&东莞市集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章文浩团队的对接,并与付莹团队进行了多次走访与深入交流,下一步将共同合作攻克该技术的“天花板”。

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经济师卢钢

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经济师卢钢表示,接下来,希望以本次创新挑战赛为契机,在松山湖建立起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长效供需对接机制,真正做好需求挖掘、需求对接、需求服务等全链条技术转移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企业创新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和成果在松山湖“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更好地激发园区产业发展活力。

  东莞·松山湖赛区获奖团队

政策加持

项目及人才落地可获多项扶持

9月25日,东莞召开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会议提出,东莞要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并以此为牵引、加快完善全链条创新体系,紧紧扭住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黄金腹地,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中枢腹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位列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第21位,正加速向全国先进高新区挺进。

经过近20年的建设发展,松山湖已初步形成一流大科学设施、一流企业、一流机构、一流大学、一流人才等“五个一流”高端创新要素加速聚集的良好发展态势。尤其围绕松山湖科学城及松山湖功能区建设,松山湖以创新赋能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发展成为东莞科技创新的“火车头”。

当前,松山湖正以挑战赛为契机聚集优质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并为创新挑战赛给予了专项支持政策。

对通过本次活动成功对接并引进的海内外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研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的企事业单位、海内外社会团体或个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对企业与专家开展科技项目研发引进的技术攻关或科技产业化项目;对引进港澳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松山湖都相应地提出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