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猝不及防,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武汉,在无数人的牵挂下迎来了新生。禁足封城的76天,1814小时,从凛烈寒冬到热情盛夏,那千万个奋勇向前的身影和亿万颗守望相助的心都永远鲜活于武汉人、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记忆里。
德法大使出席活动现场并答记者问
2020年10月29日,为支持武汉及华中地区文化活动的复苏,向度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艺术爱好者们致敬和献礼,德法武汉专项文化基金系列活动伴随着在武汉天地举办的《重回微观自然》袁明辉摄影作品展的开幕在武汉正式启动,德法两国驻华大使出席当天的活动。由声音博物馆创作、法国纽邦国际文化学院特别支持的声音艺术项目——《八音救护车》在此次评选中获得了法德双方的特别支持奖。此外,还有8个文化项目于200多个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即日起,这些项目将陆续在武汉、长沙、重庆三地展出。
据该项目策划人万莉蕾女士介绍,《八音救护车》是一台真实的救护车,同时也是一台行动的声音艺术装置。创作灵感来自于过去的上半年,每天凌厉的救护车鸣笛声刺激着武汉人的耳膜,也揪住了所有人的心,日复一日对鸣笛声的恐惧使大家对生活产生了一种消极的情绪。我们希望创作一台美好的救护车,能发出像八音盒一样充满美好想象力的声音,替代冰冷的救护车鸣笛声,用有爱的声音给这座城市及每一位患者一个温暖的拥抱。
两国文化大使介绍获奖项目
据了解,《八音救护车》是声音博物馆又一次公共艺术的声音实践。声音博物馆长期以来在传播推广声景艺术、声音设计、跨界合作、公共艺术及公益事业等领域有着独特的呈现。创始人陈弘礼先生也持续将声音作为一种介入社会的行为方式,把声景艺术不断运用到不同类型的环境中。
近年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试图了解人、听觉、声音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城市中设计舒适的声音生态环境除了净化城市的噪音外,也能给人们带来诸多有益于身心的愉悦体验。与此同时,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思想,更是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态,它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塑造城市的独特性格,《八音救护车》正是这个时代的一份礼物。
《八音救护车》海报
《八音救护车》的声音设计是由声音博物馆创始人、艺术家陈弘礼先生制作完成的,他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救护车是救死扶伤的工具,美好的声音是抚慰心灵的良药。《八音救护车》的意义在于把声景艺术拓展到了医学领域,从肉体的救助深入到灵魂的藉慰,是可持续探讨的一种新时代下的公共艺术。
据悉,《八音救护车》的音乐一共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在湖北民歌《龙船调》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在第一个段落和第二个段落之间有一个小间奏,是用八音盒的声音模仿救护车的鸣笛声。第二个段落是《龙船调》的变奏及升华。第三个段落是描写童年的回忆。艺术家希望《八音救护车》的音乐能和大家一起产生共鸣,用聆听的方式来抚慰人的内心。当人们在街头偶遇这台救护车,希望大家能欣慰的一笑,放松紧绷已久的神经,与它一起哼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