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评】高校“四史”教育不是一般的历史教学

【社科网评】高校“四史”教育不是一般的历史教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10-26 16:1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加强“四史”学习教育,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加强新时代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三全育人”理念,以专题报告、研思分享、实践培养为着力点。

“四史”教育,首先是要让大学生了解历史演进过程。高校可通过合理的专题设计和讲座安排,讲述客观历史进程,展示珍贵史实资料,复原真实场景事件。如此安排,既有助于打牢大学生“四史”基础知识,构筑结构严密的“四史”知识逻辑体系,帮助大学生弄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及其路径走向,使其对历史发展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全景式把握,也可以让大学生真切地感知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们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进而培养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好高校“四史”教育工作,离不开正确的史观引导。“四史”教学不是一般的历史教学,而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开展“四史”教学时,必须把握其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置于首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围绕这一教学目标,高校可组织研究讨论、思考辩论和感悟分享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激发其深入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培养大学生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透过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来把握历史本质,使大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学习和掌握历史规律,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摸索实践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进而涵养其爱国热情,激发其报国情怀。

提高高校“四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离不开实践培养环节。从整体来看,“四史”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其讲的都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四史”具有非常鲜明的实践特征,加强“四史”学习教育,最终也要落到实践上来。高校可结合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青年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党员知识竞赛、专题党课、重走长征路、参观调研、基层宣讲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四史”学习教育形式,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四史”学习热情,深化对“四史”教育理论的理解,升华“四史”教育的价值追求,提高“四史”学习联系实践的主动性,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