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刘晓明大使应邀出席国际能源信息论坛大会,发表题为《应对气变挑战,促进能源转型,共建地球家园》主旨演讲并回答主持人提问。石油输出国组织秘书长巴尔金多,沙特王子、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联酋国务部长苏尔担,阿联酋能源及工业部长马兹鲁伊,尼日利亚石油资源部长西尔瓦,印度石油、天然气和钢铁部长普拉丹,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傅立民,美国前众议员库辛尼奇,能源信息论坛大会主席穆尔、总裁辛德勒,以及来自英国、欧洲、北美、亚洲等地区的经济界、学术界、能源界人士共2000多人参加。刘大使演讲和答问全文如下:
尊敬的穆尔主席,
尊敬的辛德勒总裁,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出席此次国际能源信息论坛大会。在当前形势下,召开本届大会可谓恰逢其时。大会的主题是“能源大重启:新冠疫情、气候变化及后续”。围绕这一主题,我愿就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形势、中国引领全球气变治理和能源转型以及如何加强相关领域合作谈几点看法。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最严重的全球传染病大流行,给诸多行业都带来巨大冲击。在疫情背景下,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发展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动向:
首先,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关系越来越密切。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关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环境恶化、发展中国家应对能力不足、个别国家退出《巴黎协定》等气候变化挑战,都与能源行业息息相关。
第二,疫情倒逼能源转型加快发展。疫情让世界经济和能源需求按下“暂停键”,促使各国深入思考能源转型方向和路径。加强全球抗疫合作、恢复经济社会秩序与活力是当务之急。实现疫后经济绿色复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未来能源行业结构将日趋多元化,能源转型发展将面临更大压力。
第三,疫情启示我们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疫情告诉我们,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类要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只有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才能为能源行业“重启”注入动力。
在不久前举行的联合国成立75周年高级别活动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国内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是对自身气候环境政策做出的重大宣示,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变治理,引领全球绿色发展,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坚定决心。
第一,中国将继续为推进全球气变治理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拥有14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很突出。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始终“言必信,行必果”。中国全面深入落实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在节能减排等领域成绩斐然。中国2018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累计降低45.8%,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6亿吨。2019年中国单位GDP能耗较上年降低2.6%,较2012年累计降低25.6%。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气变治理,我们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自2012年起每年气候南南合作资金支出达7200万美元;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汇聚更多力量。
第二,中国将继续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积极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引领疫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中国“十四五”规划将进一步指明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加速完善气候投融资体系,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疫后经济恢复中,中国将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促进产业和社会电气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推动能源、交通、工业等多领域转型,继续引领全球经济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中国将继续为促进全球能源转型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始终坚持提高能源供给质量和效率、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过去10年,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大投资国。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清洁煤电体系,深水钻探、页岩气勘探开发等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应用蓬勃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等一大批能源新模式加快培育。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持续深化能源领域对外开放,海外油气、核电合作不断拓展。中国正推动落实全球能源互联网,积极开展“一带一路”能源通道建设,参与全球能源技术合作,建立双边合作机制58项,参与多边合作机制33项,在全球能源转型发展与合作中发挥中国作用、贡献中国方案。
女士们、先生们,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历史。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能源转型,这不仅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也将给包括英国在内的各国带来更多合作机遇。
一是共商全球气变和环境治理的机遇。明年是全球气变治理进程中的重要年份。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在明年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COP15)大会上,中国将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明年英国将在格拉斯哥举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COP26)。各国能源界和产业界可以参与两个大会为契机,在清洁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加强交流对接,充分发挥互补优势,打造更多务实合作成果。
二是共享能源开放与合作的机遇。中国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正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能源开放合作是其中的重要领域。中国仍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具活力的能源消费市场和进口市场,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今年11月将举办第三届进口博览会,期待包括英国在内的各国能源企业能踊跃参展。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是中英合作的旗舰项目,建成后可满足英国7%的电力需求,每年可以减排900万吨二氧化碳。中英双方可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化民用核能等领域合作。
三是共促能源转型与创新的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中国正积极推动绿色科技、能源、金融创新发展。中国以科技创新驱动能源事业高质量发展,以能源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大规模储能、智慧用能等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将给各国能源企业在华投资兴业带来广阔商机。
四是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机遇。“一带一路”已成为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鲜明底色。中国和英国共同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能源企业可通过“一带一路”平台,在环保产业、节能减排、基础设施、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领域开拓双方、三方或多方合作的新模式,把能源转型发展更好融入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之中。
女士们、先生们,
西方有句谚语:“每朵乌云都镶着银边”(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中国也有一句谚语,“风雨过后见彩虹。”当前人类正面对疫情蔓延的“至暗时刻”,但人类也展现出团结、勇气、决心、关爱的强大力量。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共同促进能源转型发展,共同建设美好地球家园!
最后,预祝本届国际能源信息论坛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现在我愿回答主持人的提问。
主持人: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对中国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需求有何影响?
刘大使: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一个非常有力度的积极目标,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转型、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速度和力度,要比发达国家实现转型的速度和力度大得多。
在化石能源领域,2019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降至历史新低,天然气消费比重提升至7.8%。中国仍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许多行业和地区发展仍然依赖化石燃料。2060年碳中和目标传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对于能源、交通、工业、建筑、农业无疑都具有很强的转型含义。中国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和企业技术创新,引领社会投资向低碳绿色产业倾斜。
在可再生能源领域,2019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15.3%。新能源带来的新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19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约占全球总数的二分之一。着眼2060年碳中和目标,中国将继续加快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主持人:如何看待疫后中国经济快速恢复和带来的强劲能源需求?
刘大使:中国统筹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经济显示出强大韧性和潜力,呈现强劲复苏势头。中国2020年第二季度GDP增速止跌回升,增长3.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中国能源行业在疫情期间保证供应,为抗疫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上半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同比下降0.2%,降幅较第一季度2.9%明显收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需求恢复增长。电力基建、油气管道等建设继续推进。清洁能源发电比重继续提高,上半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比重27.6%,比去年增长了0.1个百分点。
中国支持绿色复苏理念,主张在绿色复苏进程中持续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和风险。正如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全面冲击,我们要着眼长远,保持定力,坚持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培育疫后经济高质量复苏活力;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中方将兼顾近期任务和长期目标,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持续推进国内节能和能效提升,大力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主持人:中国为什么提高了减排目标?
刘大使:中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在节能减排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碳中和目标是中国基于国内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对自身气候环境做出的重大宣示,展现了中国的三个“坚定决心”:
一是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碳中和目标为中国的中长期气候行动规划了清晰路径。中国将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作为当前经济恢复、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绝不动摇。
二是支持多边主义的坚定决心。当前,全球气候多边进程持续受单边主义冲击,新冠肺炎疫情更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新挑战。中国的积极宣示为多边主义注入正能量,有力提振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信心,是中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又一次生动体现。
三是支持《巴黎协定》履约、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坚定决心。2020年通报更新“国家自主贡献”是《巴黎协定》步入实施的重要节点。中国的宣示顺应全球加强气候行动潮流,体现了中国坚定支持《巴黎协定》履约、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与各方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负责任大国担当。
主持人:中国将如何结合碳中和目标,推进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将如何继续拓展海外伙伴关系?
刘大使:“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繁荣之路,也是绿色发展之路。正如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2013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中国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投资贸易中强调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结合碳中和等减排目标,未来绿色“一带一路”可在以下三方面增进合作:
一是建立绿色机制。2019年,中国政府与42个国家的140余家中外方伙伴一道,共同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中国将推动发展诸如现代循环农业、生物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生态产业,构建“一带一路”绿色项目库。中国政府还成立“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促进先进生态环保技术的联合研发和推广应用。
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企业在承建和设计“一带一路”项目时,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充分考虑生态因素,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例如,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承建卡拉公路时,在公路沿线植树近30万棵,植草500多万平方米,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也为当地环境绿化作出贡献。
三是增进绿色金融合作。全球已有30多家大型金融机构签署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内容包括充分了解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充分披露环境信息;充分运用绿色金融工具;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等。
中国将坚持开放、绿色、可持续理念,与沿线国家一道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我们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自2012年起每年气候南南合作资金支出达7200万美元;与包括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积极开展绿色“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合作;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汇聚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