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前不近视凤毛麟角 青少年用眼时长超标1倍有余

来源:广州日报
2020-10-13 08: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悠长假期”结束,家长们在“庆祝”神兽终于归笼后,最常见的“问候”就是“你家孩子度数涨了多少?”

是的,现在小学高年级以上,戴眼镜几乎成标配,问度数就像互道“吃了吗”一样常态化。暑假时,记者就在北京市潘家园眼镜城了解到,多数孩子的近视度数涨了至少50-100度。

8月27日,教育部调研也显示,与2019年底相比,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工作迫在眉睫。

其实去年的形势就已经“惊人”了,国家卫健委2019年4月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青少年儿童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初中生近视率达71.6%,高中生达81%。

因此,时隔不到一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建立的《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评议考核办法》,成员单位已增至15个。

各种因素对视力的影响到底在哪,以及如何应对,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杨智宽。

杨智宽介绍,对青少年视力影响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是持续性视近工作,也就是小于33厘米、大于20分钟的用眼。学生平时在校一节课40分钟,是在黑板和课本间切换,理论上还可以接受,但总上网课就没有了这种切换;第二是有效户外活动时间,为什么要加上“有效”呢?就是户外光照度要大于700lux。夜晚户外活动,锻炼作用还在,但对视力的调节作用就没有了;第三是环境照度,室内非阅读,也需要150lux以上才不至于视疲劳。

多亮才算亮?

光照度是物理术语,指光照的强弱和物体表面积被照明程度的量,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lux或lx)。

据2018年住建部颁发的最新《建筑照明标准》,以学校为参照,国标中对于教室桌面的照度要求是300lux,黑板面是500lux。这基本也是记者平时阅读时眼睛较舒适的光照度范围。而记者去过的不少书店阅读区,甚至部分图书馆,往往达不到这个标准。

记者在一个阴天的上午,紧靠窗前无任何遮挡的书桌桌面照度是700-800lux;离窗1米远的桌面照度约300lux左右。

很多成年人都没绷紧环境照度和阅读照度这根弦。周末节假日,无论在照度不合格的图书馆还是书店,书架旁的地板上、角落里经常坐满了各个年龄段的读书人。公共阅读场所的经营管理者,有义务参照国标,满足照明条件。而热爱阅读的我们,尤其家长,更应该了解点“常识”,坚决不在不合格的光照条件下阅读写字,毕竟,“凿壁偷光”和“囊萤映雪”是受限于时代,励志足矣。除了期盼加强检查以督促公共阅读空间照度标准化外,记者曾见到有些家长在光照不足的图书馆掏出充电阅读灯为孩子“补光”,也不失为权宜之策。

屏幕的“原罪”

至于广被诟病的电子产品,到底主要“危害”在哪里?如果无法在生活中完全剔除,该如何正确使用?同样是近距离阅读,和传统纸质书差别在哪里?蓝光到底危害有多大?这些问题,杨智宽也一一做了解答。

排除屏幕类阅读介质本身的质量问题,首先,电子产品的阅读是不限制条件的。看书,我们至少要一盏灯,但现在的学生,即使房间熄灯了,趴在被窝里也可以看电子屏幕,这本身就增加了近距离阅读时间。这种情况,经常到处奔波的人最有体会,很多不利于阅读的环境,比如火车站、地铁上、候诊时……掏出手机似乎是消磨时间最好的方法。

其次,电子产品传递的信息,可以做成动画、视频,包括互动等形式,增加了趣味性,一不留神就超时。其实何止学生,相信很多成年人,即使是正当需求,也挡不住各种推送的“吸引”,更不要说进去就出不来的游戏了。

第三个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蓝光,这个其实和近视眼关系不大,但主要会引发眼底病。我们现在所有的电子产品,显示光源都是LED,一般 LED发的光只有“RGB”这3种颜色,其中R就是red,表示红光;G表示green,代表绿光;而B表示blue,代表蓝光。3种颜色的LED,以400nm到500nm之间的“蓝光LED”最为重要,也最为基本。波长在400多nm,正好聚焦在黄斑处,所以对眼底是有损害的,看手机又多数在晚上或光照不佳时,瞳孔暗环境会放大,蓝光没有任何遮拦直入眼底。这种损害短期看不出来,长此以往后患无穷。

每天户外2小时

如果说屏幕生活对全人类包括青少年已无可回避,除了对距离、时间的控制,更积极的做法是增加户外活动。

8月29日,人民网主办的“第二届国民视觉健康高峰论坛”(后简称“论坛”)上发布的《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报告》,指出当前儿童青少年用眼时长超出标准1倍有余,户外有效暴露时长严重不足。数据显示,2020年1-7月,青少年全天用眼距离为32.3±9.4cm,其中,75.3%的青少年平均每日近距离用眼时长超过2小时。

青少年近视防控需要“光合作用”,坚持户外活动必不可少。在户外活动接受阳光、接受更强的照明,接受日照下面的光谱以及节律,这是最重要的近视防控的手段。

在论坛上,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师曾骏文解释说:“为什么老是说要户外活动,其实户外活动不单单只是减少看近的问题。户外活动接收光线的作用特别神奇,很多人觉得紫外线不好,其实紫外线里有些波段的光对眼球发展有一定正向作用,现在还没有深入研究。我的课题在做红光的研究,红光以前专门治疗弱视的,其实弱视治疗好了以后,小孩子眼球的硬度也增长了,眼轴就不怎么长了。”

教育部体卫艺司原巡视员廖文科提到,高考体检查视力是重要一项,有不少在某方面非常有天赋的孩子,由于视力原因不能选择自己所爱的专业,严重影响我们国家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光如此,“每年征兵之后部队都要跟我们反馈,由于视力低下导致合格兵源少,征兵体检的标准一降再降,还按照原来的标准已经找不到太多合格的兵源了,再不降标准征兵任务都难以完成。”

记者在论坛上还了解到,经科学论证,周末一次性运动14小时起不到近视防控的作用。就像饭要按顿吃一样,户外活动一定要分散到每天至少2小时。而现实是,即使在疫情已不太严重的停学期间,各个小区楼下玩的孩子鲜有小学高年级及以上者。更不要说平日里“档期”比大人都紧的学生了。

配眼镜、OK镜、阿托品……这些真能亡羊补牢吗?对于似乎一切尘埃落定的成年人,近视和多年前觉得不算病的牙疼一样可以熟视无睹吗?

近视不只是近视

如果以为高度近视仅仅是眼镜片厚一点,或者选专业窄一点,那可太乐观了。一旦进入高度近视的病理性变化就是不可逆的损伤,超过600度的高度近视人群,发生白内障的风险会增加5倍,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增加13倍,黄斑变性的风险增加800多倍。国际防盲协会已经用高度近视眼替代白内障作为当下全球导致失明的首要原因,而白内障致盲尚可逆。造成高度近视的原因,一是非常明显基因影响。还有就是12岁以前就近视,也称早发近视,这类孩子度数发展非常快,也属于高概率人群。第三类虽然是12岁以后发现近视,但是带有一些隐藏的易感基因,所以也有可能成为病理性近视。

北京同仁眼科研究所原所长徐亮强调,18岁以前近视的,越早越容易得高度近视。可“悲观”地看,18岁以前不近视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为什么病理性近视(高度近视)是致盲重要原因,甚至比白内障还“危险”?因为随着近视眼度数越来越高,眼轴也拉得越来越长,眼球的整个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后面变成橄榄一样,视网膜都往前拉了,视网膜变成了像破棉絮一样,脆弱得不堪一击。

那么如何有效防范?说难也不难,我们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是一个重要抓手,比如学习的姿势、阅读距离、阅读时间、阅读的强度还有阅读照明等等。

杨智宽说,近视眼防控不光是戴眼镜的问题,可能还是今后丧失劳动能力的问题。除了对“危害”的警钟长鸣,科普事关重大,尤其对家长和学校老师的科普。(据新华社 记者李牧鸣)

【责任编辑:吴艳鹏】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