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叠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贸易和跨境直接投资遭遇“寒流”。面临外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记者采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
外贸表现好于预期,但不可高枕无忧
“世界贸易组织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可能缩水13%至32%。您长期跟踪研究国际贸易,怎么看待这样的衰退?”记者问。
“应该认清,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严峻。”他说,但我国当前的外贸发展比预想中表现得要好一些,四季度仍有望延续向好势头。
这股韧劲从何而来?顾学明分析,首先,我国迅速控制住疫情蔓延并率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复工复产,众多外贸企业“能干活”“有活干”,为外贸回稳向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支持全球抗疫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他认为,我国产业持续转型升级为外贸发展提供了一定支撑。从海关数据看,今年1至8月,我国集成电路、家电、手机和电脑出口增速分别达到14.7%、14.1%、8.9%和8.4%。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相对疲软的情况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长表现可圈可点,弥补了部分“缺口”。
他还提到,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外贸增长的突出亮点,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逆势增长,增幅均明显高于外贸整体增速。
海关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我国实现进口、出口双双正增长;出口自4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正增长。
“对外贸形势持乐观态度,并不意味着我国外贸可以高枕无忧。”顾学明说,面对外部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企业更加需要雪中送炭。
他建议,加强海关、税务、外汇管理、银行和保险等部门协调,在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保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企业;引导外贸企业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综合运用交涉、磋商、谈判、法律抗辩和业界合作等方法,有效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
全球投资严重乏力,中国吸引外资仍具优势
与全球贸易所面临的困境类似,全球跨境直接投资今年同样遭遇重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李勇近期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全球跨境直接投资规模可能减少40%。
“虽然当前引资无论是扩增量还是稳存量都面临着一定压力,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利用外资的优势依然存在,并且没有减弱。”顾学明说。
在他看来,我国拥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可以完成研发、设计、生产、商业化的全部流程,完整产业链优势较为明显。
与此同时,他认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新比较优势正在形成。“劳动力红利”逐步向“工程师红利”转化,供应链效率不断增强,营商环境也不断提升;另外,我国还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商务部数据显示,1至8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6197.8亿元,同比增长2.6%;8月当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841.3亿元,同比增长18.7%。
部分外国商会近期发布报告,也对中国继续投下“信任票”。9月9日,上海美国商会发布报告称,78.6%的受访企业表示不会转移在华投资,较去年提升5.1个百分点;9月10日,中国欧盟商会发布报告称,欧盟企业在华投资情况总体稳定,只有11%的受访企业考虑外迁或改变投资计划,接近10年来最低水平。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畅通“大循环”“双循环”
当前,我国正逐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顾学明认为,要在“大循环”“双循环”中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推稳外贸稳外资。
应该看到,疫情之下,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上升势头在一些经济体有增无减,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虽然当前全球化面临曲折挑战,但是从长期看,全球化仍然是大势所趋。”他说,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要站稳脚跟,办好自己的事。
在他看来,我国具有稳住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条件,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中国对全球产业链的吸引力,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要更加注重推进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鼓励东部沿海的中外资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推动企业留得住、能共赢。”他说。
顾学明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下,要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供应链布局,积极统筹利用自身优势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与市场空间,推进供应链的延展和升级,塑造高起点介入、高端环节延伸的国际分工新格局。
(刘红霞 王雨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