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泥土 心中有真情(扶贫手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09-29 05: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9年8月,我来到地处太行山浅麓的河北行唐县南桥镇东安太庄村,开始为期两年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因为来自中央国家机关,村里对我期望甚高,希望我能给村里带来大的变化。可初来乍到,我人生地不熟,不知从何入手,过去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验,突然间似乎无用武之地,我倍感压力。

怎么办?调查研究是基础。东安太庄村全村439户137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8户737人。为摸清情况,也为了取得村民信任,我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村子发展的路在哪?我找村干部聊,找村民聊,找企业聊;到村里的苹果园看,到蔬菜大棚看,到皇菊花基地看;往县里各部门跑,往其他先进村跑。一个多月聊下来、看下来、跑下来,我心中才渐渐有了点底。这种“一直在路上”跑的状态,与在机关里截然不同。

东安太庄村产业基础良好,已形成了以种植苹果、皇菊花和培育蔬菜大棚为主的“一坡一果、一滩一花、一棚一菜”产业格局,但农产品销售仍以街边售卖等为主,村里的电子商务还没起步,旅游项目发展滞后,村民收入提不上去,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思来想去,我同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组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一年来,我们争取到近2000万元资金,一方面,用于苹果和皇菊花扩种、农产品加工中心建设;另一方面,加快推进电商平台、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落地,为村子聚人气、为农产品找销路。

发展电商,村民是新手,我也一样没有经验。大家从零开始,边学边干。目前,“安太庄园电商运营中心”已基本搭建完毕,通过互联网,我们要将苹果卖到更广阔的市场。

驻村工作中,我感到既要着眼于整体脱贫,还得针对个体精准扶贫。多次入户走访中,我结识了两名贫困户。一名是早年丧偶、多年患病的老嫂子,一名是家有孤儿寄养、常年慢性病的老大爷。他们俩家庭情况虽不济,但人穷志不短。我们利用订单农业模式探索精准帮扶新路径,提供给他们绿壳蛋鸡苗和新品红薯苗,由他们管理培育,收获后,产品在村电商平台销售。如今,老嫂子养殖的鸡苗即将产蛋;老大爷家的红薯丰收在即。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驻村干部要在一次次的跑腿中,深入调查研究,避免纸上谈兵,从实际出发为村里找准发展方向。

(本报记者 史自强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9日 19 版)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