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建德乡村医生吴光潮——“一元村医”,半个世纪的坚守

因为看病只收一元诊疗费,加上医术医德广受好评,吴光潮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一元村医”。为了让村民看病少花钱,吴光潮经常自己上山采草药替代部分西药,也会把这些草药处理后,免费分发给家庭困难的村民。

杭州建德乡村医生吴光潮——“一元村医”,半个世纪的坚守

来源:浙江日报 2020-09-25 13: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一元钱能够干什么?或许你想不到,在杭州建德市乾潭镇陵上新村梅塘自然村,村民花一元钱就可以看病。

“今天血压还好,平时还是要注意。”9月21日早上6时,74岁的村医吴光潮如往常一样,洗净双手,搓到微热,在梅塘村的卫生室里坐下,开始接诊。

因为看病只收一元诊疗费,加上医术医德广受好评,吴光潮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一元村医”。

村卫生室位于村口的半山坡上,绿漆白墙瓦片顶。就在这里,吴光潮一守就是半个多世纪;陪伴他的,是笔直屹立的水杉树,还有淳朴的乡亲们。

回溯伊始,吴光潮说:“偶然中也有必然。”上世纪60年代,梅塘村实行农村免费医疗,那时候吴光潮年仅20余岁,根据村里安排当了“赤脚医生”。

“有不少同行都中途放弃了。”坚持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干村医太苦了,收入也不多,吴光潮说,“要随叫随到,有时饭吃到一半,只要一个电话,就得放下碗先赶到卫生室。那时候别说药费了,有些穷苦人家连出诊费都拿不出来。”

时间长了,也有卫生院、医院想来“挖”技术精湛的吴光潮,但他都婉拒了:“我土生土长在农村,乡亲们需要我,我怎么能离开?”

吴光潮和村民一直有个早上6时的“约会”。之所以这么早,是因为村民来看个小毛病后,就能赶去工厂上班。村民们的看病费用,从开始的5分、1角、5角,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末期的1元钱,包括诊金和药费,从此再没有涨过价。

为了让村民看病少花钱,吴光潮经常自己上山采草药替代部分西药,也会把这些草药处理后,免费分发给家庭困难的村民。

许多人都好奇,吴光潮行医为何只收一元钱?“那时候我靠行医看病挣工分,一是不愿意挣药费上的差价;二是看到有人困难,就自掏腰包贴补。”在吴光潮看来,医者仁心,选择了这一行,必定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后来,因“一元村医”名声在外,吴光潮更觉得不能涨价了,他说:“我反正有退休工资的,吃吃用用都够!”

乾潭镇卫生院曾统计,近3年,梅塘村卫生室每年的就诊人次都突破4000。除了政府补助,吴光潮每年还从个人收入中,拿出几千元补贴卫生室。

多年来,吴光潮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从医期间还经常赴医院、学校学习,终于获得浙江省乡村医生证书。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吴光潮,皱纹已经爬上了脸,但工作依旧忙碌。村卫生室只有吴光潮一位医生,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靠他一个人操持。

“我们一家6个党员,我作为老党员,肯定要做榜样,讲奉献。”他说,“只要村民们需要我、信任我,我这个乡村医生就不退休!”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