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水城:深山刺梨成了生态果脱贫果

贵州水城:深山刺梨成了生态果脱贫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09-24 15: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农户在地里采摘金黄的刺梨果 水城县宣传部供图

时下,正是刺梨成熟季,贵州水城县农户种植的刺梨果80%已“颗粒归仓”,采收进水城县刺梨汁生产商贵州初好公司的加工厂里,进入制作刺梨原浆和饮料的流水线上。

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小羊说:“每年9月,我们就开始去乡下挨家挨户收购刺梨果,目前采收已接近尾声,剩余一些青果还挂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枝丫上,等国庆以后基本就成熟了。”

走进刺梨汁加工车间,只见员工们有条不紊地巡逻在各自的生产线上,选果、洗果、榨浆、灌装、喷码......他们细心地检查着机械设备,守护着刺梨汁生产的每个环节。

该车间是初好公司建设的12万吨鲜果压榨生产线,可生产刺梨、猕猴桃等果蔬原浆、清汁和浓缩汁。公司目前还在建设多条加工线,包括24000瓶/小时无菌冷灌装PET生产线、36000罐/小时易拉罐生产线和6000瓶/小时口服液生产线等,可生产NFC果汁饮料、果汁果蔬复配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酵素饮料。

初好公司员工正在生产线上检查产品喷码 王瑾 摄

车间的小伙感慨,自己原来在外打工,后面听说家乡办了企业,待遇不错就回来了。“这里的工资收入比外面还高,放假还可以回去陪陪家人。”他畅想着中秋节可以早点回去和家人吃顿团圆饭,满足感从他微微上扬的嘴角油然而生。因为以往,这样的节日是他们不舍得花车费回来的。

他说来到初好公司的大家庭他很满意。公司是扶贫企业,给予他在家庭生活和经济收入上很大的帮助。

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立于2018年,是一家以贵州当地特色水果刺梨为中心,集科研、种植、生产、营销于一体的新农业科技公司。目前已取得了业内自主研发专利14项,其他专利20余项,拥有初好吉梨到、冰点汽泡水、初好原浆、初好SOD、初好口服液等十五款产品。产品自2019年上市以来就获得了市场的青睐,远销大连、青岛、成都、重庆等地。公司正在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同时尝试进入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拓展刺梨产品走出国门的多元化发展渠道。

为加速“黔货出山”,初好公司积极参与到在六盘水举办的第十五届贵州旅发大会推介活动中,展示了大量的刺梨饮料和刺梨膏等产品。为协同旅游行业共同发展,公司还推出各种优惠促销活动。

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强调“要举全省之力打造刺梨时尚生态产业,把刺梨打造成贵州省第四张名片”,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刺梨产业,着力抓好产业扶贫,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更大成效。

水城县委县政府将刺梨产业作为水城县一个主导产业来推动,建立了“四个一”(一个领导小组、一个专班、一个机构、一个公司)模式,力争将刺梨产业做强做大。

据黄小羊介绍,由中科院地化所和贵州科学院等单位组成的专班给公司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在配方的研发和田间地头的管理上。他说:“中科院对口帮扶水城县,为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他们不仅指导农户种植、用肥和刺梨管护和土壤治理,保证了刺梨生产端的规范。而且,还在配方研发、产品品控、设备调试等方面给予了大量有效建议。所以,公司的发展、农业扶贫的军功章有他们的一大半。”

刺梨产业的发展,不仅给六盘水带来了生态效益,还带来了经济、扶贫等多方面的效益。当前,水城全县刺梨种植面积达39.6万亩,涉及贫困户1.1万户4.3万人。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农户可享受土地分红和鲜果保底收购等待遇,有效保障了农户的利益。

自2018年投产以来,初好公司向水城县20余个乡镇52116余人(其中贫困户4048户18622人)进行刺梨鲜果收购,累计收购刺梨鲜果3360吨,带动刺梨种植户增收致富,助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保证贫困农户种植刺梨的收入,公司通过村委提供的贫困户登记目录,要求每家每户出示身份证收购。目前登记在册有17万多人,每户多少亩地,产出多少,我们都十分清楚。今年六盘水市的刺梨收购价是两块,高于龙里、贵定等其他地区。另外,我们还要设置收购关卡以保障本地的农户增收,拒绝外地拉来的刺梨。今后,我们的采收工作还会更加规范。”黄小羊说。

为助力水城县脱贫攻坚任务,初好公司承担了水城县40万亩及周边区县的刺梨加工、销售任务,以刺梨鲜果深加工为核心进行全产业链延伸,有力推动了企业所在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水城县硕大的刺梨果已运送到刺梨汁加工厂 水城县宣传部供图

高永祥是水城县刺梨种植大户,他今年摘收了9000多斤刺梨,获得27000元的收入,比去年又增加了几千元。今年属于丰产,他很自豪、很满意。

目前他家以刺梨种植为生,从2015年政府号召伊始,他就开始栽苗,20多亩地全都种了刺梨。他说:“原来也没有想到这野生刺梨果会大受喜欢,虽有国家优惠补贴政策,但是大家都嫌它带刺扎嘴,觉得只是一股热劲儿,望不到什么经济效益,便无心管理。”“我曾经是村里的村干部,发展意识稍微强一些,想到既然有国家支持。如果能围绕这个产业谋发展,那我愿意身先士卒。”他坚定地说道,“言传不如身教,先种出来再说。我也想通过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百姓一起把生活变好。”所以,他就一心种树,积极配合合作社管好刺梨地。

2015年起种,2017年他的收入只有几千块钱,2018年开始收入颇丰,渐入佳境。逐年的效益让他更加坚信,走这条生态脱贫路是有出路的。周围持观望态度的农户们也慢慢踏上这条丰收致富路。(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