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珍珠
——农业文化遗产中的闪亮明珠
作者:章昕彦 张鹏 | 来源:农民日报
千百年来,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我们的祖先凭借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数量众多的农业文化典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谱写了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下称“德清珍珠系统”)就是中国灿烂农耕文明史中的一颗“闪亮明珠”,2017年,被列入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今,位于中国江南水乡的“德清”,依然流淌着千余年来积淀形成的珍珠文化血脉,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图为珍珠养殖场一角。叶晓宁摄
寻珠之源
根在中国德清
宋人葛应龙语:“县以溪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
德清,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带,河港纵横,漾荡密布,水质优良,特别适合淡水蚌的生长繁殖,自古便是珍珠养殖的重要地区。
1851年的冬天,英国领事海格和来自美国的麦嘉湖博士,千里迢迢结伴来到中国,从宁波走水路,三天后到达了湖州德清的钟管和十字港。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考查“珍珠养殖技术的源流”。两位异国行者在德清以口述和实地取证相结合的方式“大范围展开调研”。随后,他们发表了论文《中国自然及人工珍珠生产》和《中国的珍珠和珍珠制造》,告诉世人世界珍珠养殖技术的发源地在中国德清。
海格在文中这样写道“:这一方法是由叶金扬发明,他是约公元1200-1300年的湖州当地人。叶金扬死后,为了纪念他,后人在距 离湖州26英里的一个叫小山的地方为他建立了一座巨大寺庙。这座寺庙至今还保存完好,乡人每年都会举办纪念活动。”
据考证,南宋时期,湖州府人士叶金扬,用当地产的褶纹冠蚌,将锡和其他金属的、木质的、骨质的浮雕放在蚌的贝壳和外套膜之间,成功培育出附壳(佛像)珍珠,首创附壳(佛像)珍珠养殖技术。这种将自然界珍珠的偶然形成转化成有意识的人工培育过程,是我国古人的一大创举。
海格所说的“小山”就在今天德清县阜溪街道龙胜村,小山麓古有小山寺,又名翠峰寺,现只留下遗址。而南面一个叫“小山漾”的湖泊,仍保存着珍珠养殖的传统,后人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庙宇纪念叶金扬。
800多年后的德清人,重新审视自古流传下来的珍珠养殖技术,意识到这是一份老祖宗留给后代的宝贵文化遗产,必须竭尽全力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
“德清珍珠系统”是以南宋时期叶金扬(约公元1200-1300年)在德清发明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为基础,通过创新改进的淡水珍珠养殖模式、加工工艺和利用体系,包括人工植珠技术、珠蚌繁育技术、珍珠养殖管理技术、珍珠品质鉴定技术、加工及深加工技术、 鱼蚌混养技术、珠蚌生态功能应用、珍珠文化和地方民俗传承等在内的全方位系统性的农业文化遗产。2017 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遗产地位于德清县东部阜溪街道、涻舍镇、乾元镇、新市镇等8 个乡镇、街道,核心保护区为阜溪街道龙胜村(洛舍镇砂村)、钟管镇蠡山村和雷甸镇水产村,总面积526.2平方公里,占德清县域的56%。
探秘珍珠
领略德清珠农智慧
叶金扬发明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进行珍珠规模化养殖的国家,并奠定了现代珍珠养殖技术的基础,对珍珠产业发展影响深远。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德清珍珠系统”,剥开层层迷雾,仿佛进入一个时空隧道,打开了一个“珍珠王国”的新世界。
研究人员发现:“德清珍珠系统”一直得以传承和发展,不仅没有断代,甚至走出了国门、影响了世界。叶金扬的附壳佛像珍珠养殖技术传承到元明清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其养殖技术先后传至欧洲和日本。瑞典生物学家林奈于500多年后的1761年在叶金扬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基础上培育出有柄珍珠;1893年,日本的御木本在叶金扬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基础上养殖出半圆形附壳珍珠;1902年、1905年,见濑辰平和西川藤吉分别培育出正圆形游离有核珍珠。
在国内,清代至民国时期,德清人工养蚌育珠就已具规模。民国时期,德清育珠技术相沿旧法。20世纪60至90年代,以沈志荣为代表的德清珍珠人让规模化人工育珠得到新的发展。他在19岁时,凭借一个镊子、两根铜丝、三张图纸,在叶金扬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基础上,潜心研究十多年,反复试验,先后攻克并形成了人工淡水珍珠养殖三大核心技术,推动了我国现代淡水珍珠的规模化养殖。
德清珠农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与珍珠养殖相关的水环境选择、母蚌选择、珠核制作、插核、养殖、取珠、加工等技术体系并代代相传。在传统珍珠养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河蚌育珠技艺,使“大、光、圆、亮”优质珠率大大提高,珠蚌成活率达95%以上,德清规模化人工育珠达到了新的高度。20世纪70年代,在德清从事育珠女工达数百人,育珠技艺娴熟,全国各地拜师学艺者纷至沓来。
流传至今的“德清珍珠系统”,凸显了经济与生态效益。鱼、蚌均生活在水中,利用共生原理,在池塘中进行鱼蚌立体养殖,优化了生产结构。以鱼带蚌,以蚌补鱼,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德清珠农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形成了种桑、种稻(麦)、畜牧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稻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粮桑鱼畜”生态农业景观。近年来,德清还利用珍珠蚌吸收营养素、富集重金属,控制水花、改善水质作用效果良好,已广泛应用于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生态效益明显。
德清珠农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农业文化,流传下来的传说、民歌、谚语,保存了众多的生产与加工技艺以及乡风民俗,根植于民间,代代相传,延续着德清人民朴素的文化传统。以“放鱼秧”“请财神”“拜塘头五圣”“吃鱼汤饭”等为特色的传统民风民俗以及纪念叶金扬的相关活动,加上诸多珍珠故事、传说、越剧、舞蹈,形成了德清珍珠文化丰富内涵和底蕴。不得不感叹“德清珍珠系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颗小小珍珠,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农业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一朵奇葩。
高度重视
共同助力申遗之路
“德清珍珠系统”蕴含着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对促进德清珍珠文化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农业功能拓展与生态价值转换,以及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乡村振兴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德清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这一重要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2015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中科院研究员闵庆文一行专程赴德清考察。他们一致认为浙江德清珍珠系统符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条件,应积极申报。
为扎实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工作,2016年4月,德清县政府成立了德清珍珠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暨保护与 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同年11月6日,李文华院士率领多学科专家再次来德清考察,到德清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欧诗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调研,实地走访了德清珍珠系统核心保护区——阜溪街道龙胜村小山漾,并参加了德清珍珠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专家咨询会。李文华院士表示“德清珍珠系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德清淡水珍珠养殖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现代人又在原有基础上,把古法珍珠养殖技术发扬光大,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业界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更加增强了申遗小组的信心。2016年,德清县委、县政府正式启动“德清珍珠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申遗小组展开了大量的工作,深入乡村搜集各种文献古籍。2017年6月,“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因其悠久的珍珠养殖历史、种类众多的渔业资源、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珍珠产业等典型突出的特点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9月,德清正式启动了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
两年来,德清县政府以及代表企业继续倾注了大量精力,深入探究挖掘德清珍珠文化。2019年7月“德清珍珠系统”正式入选第二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9年9月16日,德清县委、县政府迅速召开了2019“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保护与发展专家咨询会,再次邀请各界专 家为德清这一文化遗产把脉。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德清珍珠系统”具有农业、环境生态学的意义,要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之后,德清 县人民政府与中科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9月18日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童玉娥一行来到德清。她充分肯定了“德清珍珠系统”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多样性,并指出应继续加强系统梳理和挖掘,进一步带动珍珠产业发展,相信能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申遗之路,凝聚了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是一段艰辛、漫长而充满着期待的旅程。
争分夺秒
推进遗产保护与发展
一份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像和时间在赛跑,我们唯有争分夺秒,去挖掘、保留更多的历史痕迹。德清县委、县政府以及领军龙头企业倾力开展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与传承。加大遗产保护支持力度。小山寺是“德清珍珠系统”的重要文化载体,在德清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规划布局下,开展了对小山寺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小山寺项目由小山寺遗址公园、小山漾珍珠文化保护与利用系统建设、漾口珍珠文创园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97.23亩,建设用地约4.95亩,总投资约5000万元,已于2019年8月全面开工。
深入挖掘传承珍珠文化。申遗小组开展珍珠文化发掘工作,对珍珠文化、习俗、谚语、歌谣、诗词等进行补漏性调查,深入梳理研究祭祀叶金扬、越剧《珍珠情》、舞蹈《渔翁捉蚌》、少儿版舞蹈《渔翁捉蚌》、传统舞蹈《珍珠的诞生》等德清珍珠民间文化活动。同时,以德清珍珠系统的悠久养殖历史、传统养殖技术、民俗文化、自然人文景观为重点,开展全面调查和科学研究,深入挖掘遗产文化价值,积极开展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2018年9月,沈志荣被认定为德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蚌育珠》代表性传承人;12月“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技艺”被列入湖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目前,科普类书籍《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读本及宣传册已经面世,以欧诗漫为代表的企业出版了《自然瑰宝-神奇的珍珠》《德清有名珠-珍珠之源研究成果汇编》《一辈子只为一颗珍珠》等书籍,让农业 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播。
申遗过程中,德清县委、县政府还组织开展了多次的国际性学习交流活动。2018年, 泰国农业与合作社部副常务秘书杜娟·萨莎纳温女士为团长的泰国农业代表团,来德清县开展交流考察。参观团成员纷纷表示,德清珍珠系统在农业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2018年8月,在日本举办的“第五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上,德清珍珠系统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此外,德清县委、县政府和龙头企业代表欧诗漫控股集团,依托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积极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倾力打造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品牌——珍珠小镇。小镇占地面积超千亩,年接待游客能力30万人次,拥有欧诗漫珍珠博物院、珍珠研究院、珍珠设计院、透明工厂、文化长廊、 小山漾珍珠生态养殖核心基地和珍珠文化园(筹)等,是一个集珍珠养殖、文化体验、工业观光、美容养生、互动娱乐于一体、一二三产业高 度融合的精品珍珠文化展示旅游体验区。
欧诗漫控股集团作为行业龙头,投资6500万元,重磅打造了6200平方米的珍珠博物院,是珍珠小镇的一大亮点,在展示、宣传、 推广世界珍珠文化方面做了突出贡献。自2018年5月正式开放以来,已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开展活动百余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截至2019年底,欧诗漫珍珠博物院已接待各研学团体约5万人次;已承担十余项来自英国、美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文化遗产交流活动。博物院作为中华珍珠文明对话世界的窗口,为全球珍珠产业的研究、展示与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带动三农
农业文化遗产助珠农
珍珠产业是德清县渔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一页。据文献记载,在古代高峰时带动德清农户就有5000余户。随着人工育珠技术的发展,德清提高珍珠产量与质量,促进了珍珠贸易及加工业的发展,当地百姓收入也得以大幅度增加。
20世纪80年代,珍珠养殖技术的飞跃改变了更多珠农的命运。1981年雷甸水产大队人均分配达到了1241元,当年在全国排名第八。1985年德清县年产珍珠1431公斤,成为当年德清县主要出口产品。1995年,德清县河蚌珍珠产量18250公斤,产值5060万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珍珠产业化基地。随着德清珍珠产业体系发展势态的稳步提升,至2005年,德清珍珠年产量达到90476公斤。随着德清珍珠质量提高技术在全国推广,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产珠国,占世界珍珠总产量的90%以上。
欧诗漫控股集团作为珍珠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及德清珍珠系统文化推广者,利用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积极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助农工作。集团建立了珍珠保护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以更好地支撑“德清珍珠 系统”的文化发掘与传承。欧诗漫在珍珠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开拓,更是人类珍珠利用史上一个巨大的技术飞跃,并形成了从河蚌养 殖到加工成珍珠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德清县珍珠产业从业人员近3000人,上下游带动就业超过2万人。随着人工珍珠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珍珠产量猛增,使得过去只有全球不足万人的权贵特权阶层享用的宝贝,通过药用、保健、美容和装饰等形式走进全球近3亿人的生活。
自2018年响应德清县“千企结千村 消灭薄弱村”专项活动以来,欧诗漫控股集团已累 计向缙云县东渡镇苍山村捐款50万元,帮助发展珍珠产业,用以帮助该村脱贫。2020年,为了帮助纳雍县董地乡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及珍珠品牌优势,帮助纳雍县董地乡的村民们开展扶贫直播“带货”,成交总额一千余单,销售额10多万元。德清县雷甸镇的珠农张国荣及家人就是珍珠养殖受惠的一员,他自2015年开始,按照政府相关政策要求,在雷甸大海漾承包了两百亩的养殖区从事珍珠养殖。随着珍珠深加工产业的不断扩大,珍珠原珠的收购价格也一路见涨,养殖珍珠不仅帮助他家脱了贫,还带动了周边在家务农的村民,一起走上致富路。
纵观整个珍珠文化历史长河,不难发现,德清珍珠系统不仅代表一种水产养殖技术,更是一个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宋朝演变至今,它亦是人水和谐发展的典范,是我国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
在如今阜溪街道龙胜村的小山漾畔,留下的寺庙、古井、山水……仿佛都在诉说着800多年间的历史岁月。“德清珍珠系统”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一代代后人对其进行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让子孙后代铭刻在心,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中一颗闪耀的明珠!
(章昕彦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