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2年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华以来,中美关系从未如今时今日这样糟糕过。之所以陷入这种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发起了最猛烈的攻击。
美国政府每天花样百出,不仅采取新措施限制中国发展,而且不公正地对待中国公民。蓬佩奥7月23日在尼克松总统图书馆发表讲话时声称,自尼克松总统以来美历届政府的对华接触政策没有取得美方预期目标,已经失败。蓬佩奥此举预示着一场关于“脱钩”的危险辩论已经到来,甚至连美国总统都开始回应这一言论。
蓬佩奥和其他的对华强硬派炮制了一个论点,即对华接触政策建立在中国将像美国一样实现杰斐逊式民主的基础上。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接触政策给美国带来了很多重大优势,不仅体现在美苏竞争中,而且帮助其解决了深陷越南战争泥塘一事。此外,接触政策也有助于缓解整个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
更重要的是,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不可能与世隔绝。当年,约翰·霍尔德里奇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代表的身份加入了尼克松的访华之旅,他对接触政策的目的进行了公正描述。他写道,《上海公报》帮助中国跳出了对内部问题的关注,鼓励其成为国际社会更加积极和外向型的贡献者,这是美国从谈判之初就定下的目标。
就这方面而言,接触政策已经取得巨大成功。中国在联合国扮演的角色、在全球维和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一带一路”倡议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足以证明中国已经积极融入国际大家庭。
“脱钩”辩论的真正原因不是对中国没有选择的道路不再抱有幻想,而是对中国选择的道路对美国的影响的担忧。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当然有兴趣对世界的治理方向发表意见,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角色方面。事实上,不是每个国家都认为过去40年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是最佳选择。
对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公民而言,新自由主义模式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吸引力。对很多国家来说,“一带一路”倡议呈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没有人被排除在外。美国也受到了邀请,不过美国的政治精英们拒绝加入一个非“美国制造”的发展项目。因此,中国被称为“竞争对手”,而不是“朋友”。
人们正在焦急等待美国11月大选的结果。无论哪个候选人胜选,未来的道路上都有重大障碍要去克服。
当前的局势非常危急,海上和空中都有“近距离接触”的危险。也许,在大选之前就会有一些事件引发严重冲突。剩下的一个机会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提议的那样,坐下来谈谈,以便缓解日益紧张的局势。迄今为止,美国对普京的提议不置可否。
海上或空中的事件随时可能会让事态急转直下,希望美国的政治精英在事态更严重之前能进行更多的深思熟虑。
(作者系美国《全球策略信息》杂志社华盛顿分社社长威廉·琼斯)
(编辑:严玉洁 王辉)
(威廉·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