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了解的青花文化:外销西方瓷器上竟有中国面孔?日本也生产过青花瓷?

2020-09-14 10: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何青花留白造诣更高?

青花瓷盘的寿比南山,为何不用松鹤延年表示?

为何会在西方瓷器上看到中国人的脸?

如果对上述问题感兴趣,不妨点开抖音,在科普账号@博物馆有意思 这里都能找到答案,学习到博物馆藏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图片1.jpg

关于青花留白,@博物馆有意思认为,中国艺术讲究内敛,很多艺术品的精髓并非能够一眼看出。例如下图两款明青花扁壶,首先从器型上看,两款器型都带有元代遗风,可判断这两款青花扁壶属于明早期过渡时,推断为明洪武之后的永宣时期作品。

图片2.jpg

其次从颜色上来看,两款明青花扁壶有着一深一浅的明显对比,说明两款明青花扁壶的用料不同。

从整体观之,观看者应先判定瓷器的大小再去看其内在韵味。@博物馆有意思表示,中国有句老话——超过25厘米以上的瓷器,都算大器,大器需远观。在远观这两款扁壶后,会发现深色青花扁壶的留白部分将龙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这也证明为何青花留白造诣更高。

从工艺上讲,青花烧制上难度也更大。因清花需1300度成色,而且还会面临晕染垂流问题,所以说青花留白也更难烧制。

同时,@博物馆有意思从花纹角度,阐释深色青花扁壶的意境。他表示 “江崖海水纹之下,翻滚出一种白色蛟龙出海的意境更高。”最后,他介绍了根据瓷器上龙图案特点来判别朝代的方法。例如这两款青花扁壶的龙鼻子都像大象一样,则可断定其是象鼻龙,属于明代。而元代龙的特征则是猪鼻龙。

作为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技术与艺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均属于前列。所以,很多国家都会向中国学习制瓷艺术与手艺。其中,日本就像中国学习过青花瓷的制造。以下图为例,@博物馆有意思称,这件写着“南山”字样的青花瓷盘并非是中国青花瓷的作品。因该瓷器只具中国青花瓷瓷形,却不具其意。

图片3.jpg

具体可结合该瓷器的文字和图形来看,因中国人表达寿比南山的文化时,常用松鹤延年图案所示。但该瓷器的图案中却是由像荷花的花卉和像鹭鸶一样的鸟组成。而其盘边的设计也并不符合中国盘子的特点,真正的中国青花瓷盘边线条都十分清晰。

此外,中国青花瓷盘内置图案,也会符合中国人的青花艺术,比如下图的这张青花瓷盘作品,内置的图案则是文房四宝。

图片4.jpg

值得注意的是,瓷盘还出现了西方人家族徽章。@博物馆有意思表示,这个也可称做盾徽文化(Code of Arms),这表明我国青花瓷盘创作者按照外商订单,制作“外销”瓷器。

这也解释了为何西方瓷器上,会出现中国人物形象的问题。例如下图洋装在身的瓷器,就是中国瓷器制作者按照外国客商带来的图样制作而成,通常出现在广州,大家称之为广彩。

图片5.jpg

瓷盘整体的形态和图案上的人物着装,会让不少人误以为这是巴洛克艺术风格。但是仔细看人物面庞,仍能看到属于中国人凤眉细目的样子。@博物馆有意思笑称,“这就像歌词里唱的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但心依然是中国心。”

有不少网友表示“跟老师看文物,细致而有内涵地了解这些文物的历史与出处,简直身临其境。”

图片6.jpg

庄子曾言:“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五官)乎止而神欲行。”“勿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勿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而@博物馆有意思借助短视频平台,以有趣为基调,干货为主调的讲解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与历史、感受艺术品色彩背后的意境与心境,领悟人类文明长河的博大精深之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