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甘肃定西:黄土地上的山乡巨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甘肃定西:黄土地上的山乡巨变

来源:央视新闻 2020-09-12 15:2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定西位于甘肃中部,气候干旱少雨,缺水是制约这里生产生活的最大难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定西考察时提出: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并为脱贫指明了方向。随着汩汩的洮河水流淌到定西,从过去“种一坡,收一车”的荒山秃岭,到现在“菜满地、薯满坡”的绿色梯田,曾经“苦瘠甲天下”的黄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里是甘肃定西市一品蔬菜交易市场,每年7月到11月,这里特别繁忙。

甘肃定西地处高原,农作物成熟得比较晚。在东部地区农作物已经过季之时,定西的蔬菜正好成熟,每年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菜商都赶到这里,采购甘肃特有的高原夏菜。

广州收菜商 张海洋:今年价格农民美美的。基本上每个农民今年几十万是有的。菜品质好,销路是不愁的。

在这里世代生活农民怎么都没想到,曾经连主粮都种不活的田地,如今能够栽出高品质的蔬菜。

甘肃省定西市乌龙村村民 盖义:那时候全部是旱地啊,靠天吃饭那个时候。没水,菜没办法,不长。

今年59岁的乌龙村村民盖义告诉我们,在定西农村,家家都有这样的水窖,用来收集雨水,2013年以前,老百姓吃的喝的都是窖里的水。

甘肃省定西市引洮管理局副局长 王继宗:非常缺水,当时政府组织拉水。天上飞的鸟啊,地上的牛啊,驴啊,羊啊它(们)就跟着车跑,车给农户放水的时候。它(们)就抢着喝水。

定西要想改变,水是根本。2006年国家启动了引洮一期工程。把甘肃洮河水通过隧洞引入定西。2014年引洮工程一期正式通水,定西176万农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15个乡镇配套了农用水渠和管道。有了水,盖义和当地的村民有了信心,在自家的地上种起了高原夏菜。三年前,盖义把村里的老宅翻了新,去年还添了个大件。

打造多种特色产业是定西的发展思路,除了高原夏菜,定西还被称为薯都,不仅是因为马铃薯总产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更是因为这里有马铃薯完备的产业链和先进的科研技术。

总台央视记者 何莉:在定西农科院的食堂里,这里有碗热腾腾的米饭。不过,这些大米可不是从水稻田里种出来的,而是用这些新鲜的马铃薯做的。和普通大米不同,它的口感比较劲道,还有一股淡淡的马铃薯的清香。

定西市农科院用2年的时间,突破脱水和抗氧化的难题,用新鲜的马铃薯做成大米和面粉,既提高了马铃薯的经济价值,又解决了马铃薯的储存问题。作为继水稻、小麦、大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新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粮食的储备能力。马铃薯哪里都有,但要成为优势产品,就必须增加科技含量。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大坪村村民 赵明:现在经过科学种田,亩产翻了三四倍,达到四五千斤,铺上地膜了,产量也高了,农民收入也高了。

过去种马铃薯是为了充饥,如今马铃薯变成了饼干、烤馍、薯片等40多种产品销往全国,2019年定西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187亿元。通过土豆、蔬菜等特色产业,定西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3612元增加到2019年的8226元。如今定西还和兰州搞起了科技创新联动,把这里的高原夏菜、马铃薯产品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总台央视记者 何莉 梁治)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