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9月9日电(记者 李弘扬)对于地形复杂、地质条件特殊的甘肃来说,灾害预警服务是气象服务链条的关键一环。如何“早、准、快”地层层传递预警信息?如何结合市州甚至是县域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让预警信息更加“完美”?甘肃省气象局的解题思路是——靶向服务。而做好靶向服务,提高业务科技能力是关键。
今年7月1日,甘肃省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上线运行,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气象台在统一的业务平台进行监测、预警、服务工作的目标。在此之前,平台已通过内部测试,并开展了近2个月的试用及多次培训。
平台上线后没过多久,就逐渐发挥出了其优势。
陇南市进入8月以来连续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短期内暴雨场次多、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大,多个指标突破历史极值,其中陇南市文县国家气象站单日降水量百年一遇。8月14日,陇南市抗洪救灾指挥部的大屏幕开始滚动显示气象预警信息、降水实况分布图、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等。陇南市气象部门紧盯雷达监测资料和降水实况,根据实际情况升级暴雨预警信号,并通过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平台向有关县区的各级干部及市级单位联络员发布短时强降水监测站点周围10公里范围内预警。
“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得益于平台规范了省级指导、市级订正、县级发布的一体化业务,实现了预警信号产品推送到基层预报员桌面,解决预警信号发布效率低、提前时间短的问题。预警提前量实现6小时以上,第一时间将气象信息提供至一线防汛部门。”兰州中心气象台副台长刘新伟说。
“气象预警要求我们‘早准快’,而实况资料偶然出现的滞后、模式形势的不稳定、文字预报的模棱两可、发布流程的繁琐,都制约了气象预警的‘早准快’。平台利用各类监测信息,整合集约预报预警指标、技术、方法,建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和风险预警影响预报业务,实现省市县三级气象台站在统一的业务平台上进行监测、预警、服务工作,使‘早准快’得以最大限度实现。”兰州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狄潇泓说。
短时临近监测预警系统第一围绕“早”的要求,实现省级预报员提前24小时、12小时或6小时将预警信息下发给市县气象部门,市县预报员可直接看到上级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号在本级行政范围内的具体落区,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第二围绕“准”的要求,整合对接多项技术和产品,细化气象灾害落区、强度、开始和结束时间的预报,市县一级气象部门可根据上级发布的灾害性天气信息制作符合本地区的预警信息,减少了以往“局部地方”的使用。
第三围绕“快”的要求,实现了预警信号的快速制作和一键式发布,支持基于强对流天气自动识别结果和自然语言自动生成预警内容,改变了以往发布预警信号制作慢、发布不及时、服务跟不上的局面。
“8月22-24日天气过程,在省级气象部门对灾害性天气的落区、时段、强度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下,预警响应时效、预警发布能力都有提高。”陇南市气象台台长宁和平说。
除此之外,甘肃省气象局高度重视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效益,不断提升基础业务科技支撑能力,将科技创新贯穿于汛期气象服务工作的全过程。
一方面补制度短板。汛期前就组织修订《甘肃省省级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办法》《甘肃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业务实施细则》和《甘肃省气象局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强化省级指导,理顺省、市县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做好精准发力。根据兰州大学地质地理学院的监测报告,对舟曲、宕昌等6个大型-巨型处于极不稳定状态的滑坡点,专门制定了《舟曲宕昌重大滑坡灾害隐患点专项气象服务方案》,从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各环节,提前准备,精准发力,靶向防御。
今年汛期,甘肃省气象部门将继续围绕汛期服务需要,积极推进研究型业务,利用汛期服务检验研究型业务成果;继续开展强对流预报技术攻关,推进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应用,加强对数值模式产品的检验,确保汛期强天气过程预报准确、预警及时。
(编辑:富文佳 徐锟)
(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