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咚咚,是银匠小锤敲打银片的声音;彩色丝线在绣娘指尖的游走中,变成蓝染布上精美的纹样;细细的竹条随着匠人手指翻飞,形成让人惊奇地组合排列……踏入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暨第十五届北京文博会的贵州展区,让人仿佛突然“穿越”,来到魅力无穷的非遗世界。
展台一隅,配色雅致的刺绣装饰画吸引着来来往往的目光。
“这幅刺绣装饰画采用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成本降低了80%,让非遗能够走入更多人的生活。”施秉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龙宇说。
继承了苗绣技艺,又藏着现代基因,第四次参加北京文博会的舞水云台每年都在进化。龙宇告诉记者,今年带来的“锦绣黔呈”空间主题系列绣品有三个“结合”,黔东南与海外设计师设计结合、江浙一带的刺绣工艺与苗绣结合、手工与机械结合,缩短了生产时间,增强了耐用性。
使用即传承,让非遗回归生活,这个理念也是贵阳对坐工坊王燕达一直以来的坚持。
“好可爱,你看这个像不像一个机器人。”在文博会对坐展柜前,一位年轻女孩指着一件银饰挂坠对同伴说。
“这个图案来自于贵州黔东南黄平绣娘针下的百子图,有幸福吉祥的寓意。”王燕达介绍,苗族百子图珐琅彩的银饰是贵州在今年北京文博会上发布的新作之一,同一系列还有蝴蝶妈妈珐琅银戒、水书“去去去”珐琅手镯,它们有一个统一的特点:是传统纹样与文化的当代表达,是山野与都市的对话。
从“蝴蝶妈妈”到“锦绣黔呈”,“舞水云台产品和品牌的更新迭代,首先得益于10多年来对刺绣产业集群基础的积累。”龙宇告诉记者,他的母亲龙禄颖作为州级非遗传承人和公司创立者,长期以培训和订单带动当地绣娘增收,推动苗绣的保护和发展。艰辛中摸索,舞水云台积累了丰富的绣娘基础、成熟的工坊模式。
“非遗,不应该只存在于博物馆中。”因为对苗绣的热爱和对非遗事业的敬佩,龙宇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之后回到施秉。在采访中,这位“90后”的口中时不时就会蹦出“IP”、“品牌”、“商业模式”等词语,年轻的非遗人对在传承中如何走得更远有着更加多元的思路。接过接力棒,龙宇为舞水云台带来了一支年轻的创意队伍,其中有意大利米兰美院毕业的设计总监,有中山大学民族产业研究方向的博士。集聚了优秀的设计师、好的手艺人与好的营销团队,龙宇觉得,舞水云台距理想又近了一步。
以用为法,让非遗回归,长期在北上广深进行着苗族文化输出的对坐工坊也有自己的方式。
王燕达告诉记者,对坐工坊采用”工艺合伙人“机制,通过手艺带头人带动绣娘、染娘增收致富。另一方面,也通过多种类型的培训,引导绣娘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回归传统纹样、恢复濒临失传的针法。“最近我们在贵阳乌当区一处苗寨培训的时候,几乎全村的妇女都重新拿起了绣针,那一刻让人特别欣慰。”王燕达说。(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庞博)
(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