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本来没有颜色?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的“调色板”机制

目前在灵长类视觉大脑的腹侧通路中,从初级视皮层,途经纹外皮层,到颞侧皮层的各个视觉脑区,都发现了编码色彩的神经元。三个不同等级的视觉皮层的色调图(调色板)与我们主观认知的色调空间位置的匹配程度,随着视觉皮层等级的提高而显著提升。

世界本来没有颜色?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的“调色板”机制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0-08-27 13: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世界本来没有颜色?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的“调色板”机制

  图片说明:A,光的本质是电磁波,本身并没有颜色。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可将光谱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大脑再将这些信号加工处理最终创造出我们对颜色的主观感知。B,本研究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描绘并分析了V1、V2、V4三个连续视觉脑区中的色调图。C,通过定量检测三个不同等级的

中新网上海8月27日电 (申海 郑莹莹)光波是电磁波,并不具有颜色,我们能识别出数千种不同的色调,是因为大脑给不同波段的可见光信息设定了标签。北京时间8月26日深夜,国际学术期刊《Neuron》(《神经元》)在线发表了题为《猕猴V1,V2和V4等级化的颜色处理机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认知颜色空间形成的神经机制。

目前在灵长类视觉大脑的腹侧通路中,从初级视皮层,途经纹外皮层,到颞侧皮层的各个视觉脑区,都发现了编码色彩的神经元。但是色彩信息在等级化的不同视觉脑区里是如何被加工处理的,尤其是如何最终形成心理主观层面上的颜色认知空间?这些问题此前都尚未得到解答。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王伟研究组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唐世明实验室合作的这项研究,利用内源性信号光学成像、双光子成像和电生理记录等手段,详细描绘了等级化的不同视觉脑区的色调图结构。

研究发现从初级到中高级的三个连续视觉脑区内,都存在着众多大小不一、离散分布的颜色反应斑点区,用于编码不同光波波段的神经元就聚集这些斑点区内,形成“色调图”。这些“色调图”就好像许许多多、大小不等的彩虹,散布在各个视觉大脑表面。三个不同等级的视觉皮层的色调图(调色板)与我们主观认知的色调空间位置的匹配程度,随着视觉皮层等级的提高而显著提升。

结合其他更高级脑区的功能,视觉大脑作为一个整体,产生了对各种各样离散色调和亮度敏感的神经元反应,并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计算网络,以编码外界千变万化的光线,在大脑中产生丰富多彩的“颜色标签”。

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的资助。刘晔博士和李明博士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完)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