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绿水青山筑起脱贫致富路

青海依托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走绿色发展之路,在旅游、民族手工艺、特色农业等产业上做文章,助力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近年来,青海每年省级扶贫资金增长超过20%。

青海:绿水青山筑起脱贫致富路

来源:央视网 2020-08-25 21: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青海:绿水青山筑起脱贫致富路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青海依托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走绿色发展之路,在旅游、民族手工艺、特色农业等产业上做文章,助力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眼下,正是青藏高原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节。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大批游客来这里感受高原风情。 德吉村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村,251户村民来自尖扎县7个乡镇的30个村,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村民大多居住在深山里,放牧种地,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收入很不稳定。从2016年开始,青海省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将3万多户牧民从深山、高寒等地区搬出来,建设新村。正是受益于此,德吉村有了四通八达的公路、齐全的水电设施,藏族农牧民过上新生活。

靠山邻水,海拔1900多米,气候宜人。德吉村看准了绿水青山的自然优势,村里逐步打造旅游村庄。花海、沙滩,处处是景,农家乐“关门是家、开门是店”,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加泰一家的年收入从过去不到1万元增加到现在6万多元。去年,德吉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800万元。如今在青海,像德吉村这样的旅游村庄有150多个,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2015年以来,青海在涉及“三区三州”的地区实施旅游扶贫项目128个,总投资3.58亿元,带动4万余人增收。同时,还围绕各地特色打造脱贫产业:玉树州开设传统民族手工编织扶贫车间,藏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海南州开办藏绣制品公司,绣娘们每月能挣1000多元;果洛州发展光伏产业,74个贫困村吃上“阳光饭”。近年来,青海每年省级扶贫资金增长超过20%。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