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做让群众受益的实事(一线行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08-25 05: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扶贫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6月底,河北省阜平县最后832名贫困人口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54.37%降至2019年底的0.45%。作为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第二十一批派驻阜平扶贫工作组成员,亲眼见证山乡巨变的雷伯勇连称不易。

刚到阜平扶贫时,雷伯勇正赶上脱贫攻坚“后三年”,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在各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眼下的“穷”正慢慢改变。但他想得长远:“后三年”要实现预期脱贫目标,“三年后”更要能稳定致富。

那时,阜平的扶贫产业搞得有声有色,不少贫困户从中受益,渐渐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可一次下乡走访的遭遇,改变了他的想法。一位患有肺炎的贫困老人,久治不愈,常年吃药。家里人说,每到病情严重时,老人总是自责,“看病花了那么多钱,我成了家里的累赘。”雷伯勇听了很心酸,乡亲要奔小康,怎能少了健康。

当地村干部介绍,因病致贫在农村比较普遍,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孩子是农家的希望、农村的未来,苗子长不好,乡村振兴谁来挑大梁?”雷伯勇很着急。为此,他去年联系中华慈善总会资助,为全县4万多名青少年免费做体检,筛查出30多个急需做手术的孩子。

有人为此点赞,也有人建议:就这两三年帮扶时间,多干点惹人关注的大工程。搞健康筛查,谁能看见?万一出点差错,还惹麻烦。雷伯勇有自己的考虑:正因为时间短,更要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健康筛查让雷伯勇更加意识到青少年在扶贫中的重要性,农村的未来在孩子,孩子的出路在教育。尽管办教育就像跑一场马拉松,投入多、见效慢,但只有这样才能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阜平县职教中心过去设在一个旧工厂内,每年招生三四百人,许多初中毕业生想来学技术,可惜招生名额有限。为了能让更多农村孩子学到一技之长,实现稳定的脱贫增收,经过雷伯勇和同事们的努力,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与阜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合作创办了梦翔汽车培训基地,招收阜平等地学生。这些年已有2000多人学成上岗,每人年均收入4万多元,实现了“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雷伯勇经常去职教中心,全新的校园里,迎面是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两年多的扶贫经历,让他深深意识到,无论是健康筛查,还是兴办职教,都在为乡村振兴蓄力。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只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播下种子就会生根发芽,长出一片新绿。

(作者为本报河北分社记者)

栏目投稿邮箱:yxxz8494@163.com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25日 15 版)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