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过去40年经验表明,无论面临什么困难,中国最终都将渡过难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前景也表示乐观。但另一方面,中国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在消费需求、投资及财政赤字等方面的矛盾亟待破解。中国应坚定采取旨在加速经济增长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央行也应灵活采取各种措施,包括在必要时实施量化宽松。
今年2月,我曾在自己的专栏中写道,新冠病毒的暴发,以及政府为应对疫情采取的非常措施,将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打击。但面对这一紧急情况,中国人民再次表现出了勇气和团结。毫无疑问,中国将赢得抗击疫情的战斗。
半年过去,我很高兴地看到,我的乐观判断是正确的。政府在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实施严格的社会隔离措施的同时,仍想方设法帮助企业渡过危机,特别是为中小型服务业企业提供支持。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措施,包括减税降费、减免或延长缴纳社保、发放贷款补贴、提供免费病毒检测和治疗,以及设立救助基金等。此外还有多项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再融资利率、提供有针对性的低息特别贷款、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等。
由于中国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疫情在中国的传播在4月初基本得到控制,湖北武汉的封锁也随之解除。中国抗疫之所以取得明显成绩,除了得益于健全高效的行政机制之外,还得益于中国人民的团结、社会责任感和纪律性。中国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6.8%反弹至二季度的3.2%。中国经济复苏将继续,预计今年全年GDP增速为2.5%或稍微低一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它还预测明年中国的GDP增速将为8.2%——这一数字可能有点过高了,但6%左右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然而,中国今年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
需求与消费
要实现全年2.5%的GDP增长率,那么下半年增速就必须达到6%。这就要有强劲的需求来提振,而需求不足多年来一直是阻碍中国经济增长的“老大难”问题。疫情的暴发只会进一步抑制需求。
消费在中国GDP中的贡献率达55%,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3.9%,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2.9%,与一季度19%的降幅相比大幅收窄。
二季度汽车销售尤其强劲。梅塞德斯-奔驰表示,该公司今年二季度在中国的业绩是历年二季度最好的,显示出中国市场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复苏。
这些积极信号令一些人认为,消费将出现大幅增长,成为今年未来几个月的主要增长动力。不幸的是,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因为多数家庭在疫情期间储蓄消耗过大,急需补充。政府可以,而且应该为受疫情影响的家庭提供帮助,但在刺激消费方面作用不大。
投资与赤字
尽管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略微增长,但和一季度同比收缩16.1%相比,有明显改善。粗略统计可以发现,考虑到消费和净出口的可能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必须在今年下半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才能使整体经济增长2.5%。
然而,固定资产投资要想在下半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率,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快基础设施投资。上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8%,虽然令人鼓舞,但这还不够。中国政府需要采取扩张性更强的财政政策,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资金。但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它又将面临两难境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按3.6%以上安排,赤字规模为3.76万亿元。当时假定名义GDP将增长5.4%,但现在看来,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预算收入将低于预期。如果政府不削减支出,中国的财政状况可能在今年下半年迅速恶化。
但是,如果政府为了防止赤字增加而决定减少支出,那么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能会达不到2.5%,这将使中国无法按计划创造更多就业。
也就是说:如果放松财政政策,公共财政将大大恶化;但如果削减支出以弥补收入不足,将拉低增长率,后果也很严重。
因此,中国应坚定地采取旨在加速经济增长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应发行更多债券来为基础设施投资提供更多资金,央行应为此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包括在必要时实施量化宽松。
由此产生的问题,比如财政状况恶化和负债率上升等,可以放在以后解决。邓小平曾经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现在中国迫切需要的正是发展的动力。
中国经济的韧性非常强。过去40年的经验表明,无论面临什么困难,中国最终都会克服,这次也不例外。
* 本文原标题为“Still work to do”
责编 | 布英娜
编辑 | 张钊
(余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