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兄弟来华啦!8月20日至21日,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在海南同巴基斯坦外长库雷希共同主持第二次中巴外长战略对话,重点探讨中巴抗疫合作、双边关系,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在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世界的当下,中巴这种高规格面对面交流难能可贵。战略对话意义重大,必将进一步增进两国战略互信,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让后疫情时代的中巴“铁杆”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巴患难与共、相互鼓励、彼此支持,书写了两国和两国人民共抗疫情的新时代中巴友谊佳话。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同“逆行”访华的阿尔维总统举行会谈,此前还同伊姆兰·汗总理通电话。两国领导人达成广泛共识,共同引领中巴携手抗疫,推进中巴命运共同体和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中国发生疫情后,巴基斯坦社会各界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倾囊相助,支持中国抗疫。伊姆兰·汗总理表示,巴方愿调集全国所有库存向中方提供抗疫医疗物资。巴基斯坦政府倾尽全力从国内搜集了9.5万只N95口罩、56万多医用外科口罩、9000多套防护服、3.5万双一次性手套等重要医用物资,命令空军优先给中国输送。2月1日,当硬核的巴基斯坦空军C-130运输机降落在中国大地时,巴铁兄弟的心意感动了中国百姓。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巴基斯坦疫情暴发蔓延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人民感同身受,第一时间向“巴铁”提供紧急医疗物资援助。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向巴方提供七批抗疫物资,涉及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呼吸机、护目镜、手术手套和测温枪等品类,物资重逾106吨。8月13日,中方新增援助的1000台呼吸机抵达巴基斯坦,将有效缓解巴呼吸机短缺状况。援巴新冠肺炎隔离医院也于7月落成,并将在疫情后作为巴传染病救治中心继续使用。此外,中方通过派遣医疗队、举办专家视频会议、援助医疗物资等形式,积极支持巴方抗疫。中巴两国还就疫苗研发开展积极合作。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医药集团已与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合作进行疫苗试验。作为合作协议的一部分,一旦疫苗完成研发,中国将在最初的生产中为巴方提供足够的疫苗,足以覆盖该国约五分之一人口。
在国际合作抗疫方面,中巴两国同阿富汗、尼泊尔召开中阿巴尼四国外长应对新冠肺炎视频会议,凝聚地区抗疫共识,形成抗疫合力,为全球合作抗疫树立了典范。两国还共同反对将疫情政治化和病毒标签化,巴议会在疫情期间通过“挺华”决议,坚决反对利用疫情“污名化”中国。此外,双方高层多次明确表示,将坚定支持世卫组织发挥领导作用,推进国际联防联控合作,为国际抗疫事业注入正能量。
在疫情对全球和地区经济造成巨大负面影响情况下,中巴经济走廊“逆势”推进,做到“不裁员、不撤人、不停工”,对巴经济民生形成有力支撑。能源项目保障了疫情期间巴全国三分之一的电力供应,为医院连续运转提供可靠能源;瓜达尔港和其他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保障了疫情期间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物资正常供应。截至目前,中巴经济走廊的16个项目业已完工,16个项目开工在建,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近日,巴基斯坦国家经济理事会执行委员会批准了中巴经济走廊下融资规模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巴基斯坦一号铁路干线升级改造项目,该项目将对全长2655公里的铁路干线进行升级改造,项目完工后列车时速将从当前的65至110公里提升到165公里,运力将从每日单向34列增加到171列。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前景广阔。当前,走廊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双方将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产业园区、产业转移、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培训、扶贫减贫和农业等领域合作,不断释放中巴经济走廊的巨大潜力,把走廊打造为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为地区互联互通与和平繁荣提供重要机遇。
中巴特殊友谊是历史的选择,深深扎根于两国人民心中。中巴两国间的合作是心与心的交融。“比山高、比海深、比钢硬、比蜜甜”的中巴友谊在疫情中得到升华,友谊的火炬已传递到青年一代的手中。不久前,52位在北京科技大学留学的巴基斯坦学生在给习近平主席写信中讲述了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他们感谢中方在疫情期间给予温暖的关心和帮助,立志学成后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为增进中巴友谊作出贡献。习近平主席给他们亲切回信,勉励他们学习知识,结交朋友,与世界各国青年一道,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明年中巴将迎来建交70周年。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无论国际地区形势如何变化,无论双方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压力,中巴“铁杆”情谊都将保持钢铁般坚强,不断焕发新活力,维护和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
(甄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