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花园安置点,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老兵安景绪开了一家五金百货店。据安景绪介绍,这是他人生中的第14次搬家,也应该是他最后一次搬家。
安景绪老家位于思南县天桥乡南山村老屋基组。老家土地在陡坡上,挑桶水上坡淋菜,要先挖个坑,桶才有放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而安景绪家是村里最穷的一家。
1982年,19岁的安景绪入伍当兵,在者阴山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他把家就安在了部队。他与火力连队的战友们住在高地上的猫耳洞“家”里,由于地质潮湿,洞顶长期浸水,睡觉时得先用军用毛毯包裹身体,然后外面再包上雨衣。
四年后经人介绍,安景绪去到了云南的冰川县一家煤矿里背煤,他又把家安在了矿山上的山洞里,以谷草为床。背了两年煤矿的安景旭,又苦又累,感觉体力不支,更看不到一点希望。
这期间,安景绪认识了一位开啤酒厂的老板,进了啤酒厂做销售。由于工作能力强,销售业绩突出,老板让他负责八名销售人员的管理工作,晚上住在用木板搭建的帐篷、用砖头和木板搭床的“家”里。一年后,老板因为偷税漏税被抓去坐牢。走投无路的安景绪再次回到了思南“老家”。
在老家,安景绪结了婚,并借钱包了块地,种了两年的烤烟。由于土质问题,烤烟烤不出颜色,烟叶上不了等级,一夜之间,全部亏损。
为了还债,安景绪跑到了广东虎门镇,在餐馆里端菜、扫地。白天,安景绪一边干活一边悄悄地学炒菜手艺。晚上,和餐馆的六名员工住在餐厅楼上的砖房“家”里。没有床,员工自己买床垫子铺地上睡。安景绪在这个“家”里一住就是两年。
一次,安景绪得知隔壁一家餐馆急需厨师,他自荐去主厨帮人家炒菜,炒了一个星期,果然味道不凡,于是成为一名厨师,领起了每月六百元的厨师工资,睡上了木板钉的床。两年下来,老家所有债务全部还清,安景绪把老婆孩子全部接到了一起,一家人终于团聚。
两年后,由于交通改道,偏僻的餐馆生意日益清淡,于是安景绪离开了餐馆,到附近砖厂包了一个生产车间制砖。他把老家40个弟兄接到了砖厂“家”里。这40个弟兄每个月都有两三千元工资领,家家生活条件迅速改善。安景绪则是独立房间,睡起了木板床,当起了包工头。这一干,就是八年。
八年后,砖厂没了生意,安景绪开起了河粉店。每晚睡在用板凳搭的木板床上,勉强维持了两年。在之后,安景绪又分别做过蔬菜零售、到过沙砖厂工作,到黄埔船厂做重指挥工等。然而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留得下来。
不仅如此,常年居无定所、劳累过度的安景绪因患严重痛风,卧床不起,所有积蓄全部用于治病,妻子也因为腰椎病无法工作,全家仅靠大儿子打零工糊口。
一病不起的安景绪从手机上关注到贵州铜仁正实施扶贫惠民系列政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2016年,他和妻子来到铜仁市思南县人民医院住了14天。安景绪的病不仅得到有效治疗,他还享受到国家关于参战军人减免政策,6000元的医疗费,安景绪只需支付100元。
同时,安景绪被列为精准扶贫户,享受到每月低保金、临时一次性救助金、孩子读书教育扶贫资金,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安景绪终于结束了浮萍一样的四处漂泊,回到了老家。
据旺家花园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安景绪作为最老的学员报考了驾照,现在还开小货车为搬迁群众、社区微工厂跑运输,他的妻子专门负责超市,他的儿子在超市隔出小间开起了理发店,一家人忙忙碌碌,生活欣欣向荣,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2017年9月,铜仁举全市之力,全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被列为搬迁户的安景绪告别“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老家,带头拎包入住,全家搬进了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
为了做好后续工作,铜仁市启动实施了“新市民·追梦桥”工程,通过设立党支部、群团之家,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学校、卫生服务中心、扶贫微工厂、乡愁馆、综合超市等便捷高效的配套设施,让这12万人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圆上小康梦。
(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