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宝贝亮相“湘农荟”直播间 百万元订单飞出“云”端

从武陵源绝美的自然风光,到独特的民俗风情,再到旅游的发展带动,谢贵湘为网友们一一道来。鱼泉峪贡米的产地位于核心景区杨家界山下,那里生态优良,出产的富硒稻米油滑清香,米饭香甜可口。

武陵源宝贝亮相“湘农荟”直播间 百万元订单飞出“云”端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08-17 10: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8月15日讯(记者 田锐)桃花溪葡萄、土家织锦、深山葛根粉、富硒贡米、武陵源优质茶......这些埋藏在张家界武陵源深山的特色农产品随着旅游扶贫的深耕被逐步挖掘,哪一款是你的最爱?

8月15日上午9点,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委网信办指导,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主办,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承办的“湘农荟大直播”武陵源专场活动正式走进武陵源区核心景区。武陵源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谢贵湘上阵为家乡优质农产品“打CALL”,带网友“云”品色彩浓郁的武陵源及独特的张家界地貌。

  这里,是缩小版仙境武陵

这里,有三千翠微峰、八百琉璃水;这里,有多彩民俗风情,引人入胜;这里,因旅游建区,靠旅游强区......这里,是缩小版“仙境”武陵源。

历经3.8亿年沉淀形成绝世罕见的武陵源,融峰、林、洞、湖、瀑于一身,集奇、秀、幽、险、野于一体。经过三十年的开发建设,已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先后获得中国第一座国家森林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明风景旅游区多项国际国内桂冠。

武陵源还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赶年、哭嫁、摆手舞、织锦等习俗保存至今,先后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陵源积极拓展“旅游+文化”业态,成功开发了魅力湘西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演艺产品,魅力湘西的节目还曾多次荣登央视春晚、出访欧洲。

近年来,武陵源区紧扣发展主题,坚定不移推进旅游提质升级。2016年,武陵源区在湖南省率先实现整区脱贫摘帽,2017年武陵源区在湖南省三类县中第一个小康达标县,2018年武陵源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9年武陵源区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武陵源区也将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力争2021年建成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

从武陵源绝美的自然风光,到独特的民俗风情,再到旅游的发展带动,谢贵湘为网友们一一道来。

  爱心助农,桃花溪葡萄进入直播间

“看张家界奇景,品味武陵源,买桃花溪葡萄!”带货现场,谢贵湘热情推介道。

眼下,在位于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中湖乡青龙垭村的张家界桃花溪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休闲示范园内,一串串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沁甜可口。可受到疫情影响,大山阻碍,遇销路难题的果农们急了。“今年上门采摘人数少了很多,另外销路不畅,大棚里还有近10万斤葡萄卖不出去。”果农张桃花表示很愁很心疼。

“湘农荟”大直播武陵源专场爱心助农行动在云端绽放。当天,香甜美味的葡萄进入直播间,消费者纷纷用最实惠的价格,买园内最优质的果子。现场爱心聚拢,果园的葡萄走向千家万户,果农重现幸福笑容。

“这是精美的土家织锦,工艺原始复杂,使用古老的纯木质腰机制造而成。”谢贵湘带上土家织锦手工发网,倾力推介,土家织锦是取得发明专利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介绍,武陵源乖幺妹土家织锦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土家织锦生产基地,他们开发了近300余款产品。

“这款葛根粉产自深山,真正纯天然绿色食品。” 谢贵湘说,这款产品特别适合爱美的女性,搭配一些爱吃的辅料,即可代餐。而生产这款葛根粉的湘阿妹公司与协合乡565户贫困户建立了帮扶关系,通过现代化农业技术培训、葛根标准化示范种植、土地委托经营管理等多种形式接对扶贫。

鱼泉峪贡米的产地位于核心景区杨家界山下,那里生态优良,出产的富硒稻米油滑清香,米饭香甜可口。这款大米的生产企业由中湖乡10个村居所属的合作社发起成立,今年他们计划是要让乡里剩余一类贫困户197户,625人全体脱贫。

还有这些是天子御莓茶和金毛猴红茶,均采用绿色生产体系管理和专业化生产。产品成色标准,茶汤色泽清澈,回甘悠长......

直播间里,在谢贵湘的推介下,在红网千屏联播、腾讯、百度、快手、抖音、淘宝等多平台助力下,这些山里宝贝正走进全国的视野。“湘农荟大直播”武陵源专场持续时长达3个小时,实现总体综合观看流量1968.9万人次。互联网模式,大数据理念,信息化驱动,融媒体赋能,四位一体,“湘农荟大直播”助农惊喜连连,让一笔笔农特产品订单飞出云端,线上线下实现综合销量182.5万元。

“中国山水画,世界武陵源,衷心感谢全国网友对武陵源的关心和关注。”谢贵湘通过大直播向全国网友发出邀约,并透露,结合“湘农荟大直播”带货助农是武陵源区深化旅游扶贫、旅游反哺农业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此喜闻乐见的形式也给当地助农、富农提供创新思路。

(田锐)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