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视网讯(记者:杨锐 通讯员:胡陈兰)近日,云视网记者走进怒江州泸水市,了解老窝镇智慧种植的新农业生态发展现状。
为实现科学助农,云南省委专派怒江帮助工作队帮助怒江州脱贫攻坚。
朴素的穿着,朴实的笑容,天天“泡”在柑橘基地里,知道的说他是“博士”,不知道的说他是哪里来的“农民”。
牵线搭桥让“多多农园”落地怒江,对接落地6个科技项目,参与完成《泸水特色峡谷果蔬产业发展规划(待审稿)》《怒江峡谷柑橘产业发展建议(待审稿)》……在短短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来自云南省委下派怒江帮助脱贫攻坚工作队泸水工作组的李进学博士,在怒江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战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韧劲,让科技的星光在怒江的山山水水间更加夺目耀眼。
天时地利人和,沃柑成功替代玉米
据了解,老窝镇曾有种植橘子的历史,有一个村落还因此得名“橘园”,但历经多年,老橘树的品种老化、口感弱化,市场接受度下降。
“从沃柑苗栽下去,我就天天在家门口看他们怎么种怎么管。真是太神奇了,一年就长那么粗一棵”。老窝村村民王祥一边比划一边开心地说,过去种棵果树,种了几年都不见长,可这家门口沃柑基地里的沃柑苗,眼瞅着一天天就长大了,就像喝了牛奶似的,要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不敢相信呀!
时间回到2019年2月25日,云南省委下派怒江帮助脱贫攻坚工作队队员抵达怒江,26日,工作队队员李进学就出现在老窝镇的柑橘园里。“我们作为专业人员,看了以后觉得技术专业相对落后一点,品种还在种植实生苗,这样果子的品质就会导致差异。”李进学一语道出老窝柑橘品质不一的原因。
李进学,云南省委下派怒江州帮助脱贫攻坚工作队队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团委书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云南省创新人才培养对象,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主要从事柑橘、百香果等云南高原特色水果栽培生理与花果调控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州市项目40余项,主编或参编专著5本、制定标准9项、发表论文90余篇、获授权专利16件、研发新型配方肥5个。
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按照国家农业农村部的安排,国家现代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邓秀新院士挂点泸水,李进学是邓院士工作站团队成员之一。2019年4月,工作队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来到老窝村实地考察,邓院士查看了村民们种植的香橼、沃柑。邓院士依据当地光照充足且空气湿度较高的气候特征,以及“两山一水”的地理条件,给出了“发展沃柑种植”的精准建议,替代了之前主要种植的玉米。
邓秀新院士的科学判断与指导、以李进学为代表的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到来,让老窝村党总支书记、众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左雪锋萌生了种植错季上市沃柑的念头。随后,他东拼西凑,于2019年5月,在流转的30亩土地上全部种上了沃柑。
根据种植地块的实际情况,李进学布下了11个不同柑橘品种的试验小区,目前,这片沃柑基地也成了泸水市乡村振兴沃柑示范基地。通过多次共同沟通探讨,这片示范基地构建起“党建+合作社+农户(建档立卡户)+科技”的扶贫模式。由泸水众合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主体,老窝村27户农户(其中9户建档立卡户)在基地务工开展果园农事操作。
把科技成果应用到怒江大峡谷两岸,果园成为百姓的“田间学校”
记者看到,老窝镇种植区域中存在着多种地貌,部分地块甚至有石漠化的现象,而果树竟能在这样复杂的土地条件下正常生长。
李进学博士介绍,工作队经过考察,结合“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思想,为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照、雨水等自然条件,对大面积荒废土地进行了就地改造,在山地、石漠化区域等也保证了沃柑种植的“三四五”标准——土壤有机质达3%,每棵树拥有4㎡的生长土壤,一棵树当季产量达50公斤以上。
通过对荒废土地的开发利用,将更多的农业技术运用到种植当中,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果树种植实践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实验条件,使果园成为了百姓们学习种植技术和实践联系的“田间学校”。
科技助力,1人管理334亩基地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高标准基地的打造,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在老窝镇沃柑基地的建设中,李进学成为最严格的管理者。为了抓好每一个管理的环节,李进学建了两个微信群,其中一个群的成员来自云南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每天,左雪锋和管理人员都要上传沃柑的相关照片或小视频,让专家们及时了解叶片、树梢形状,通过照片、小视频查看是否有病虫害、营养是否健康,当天的问题当天处理。
有一次,左雪锋因为有事连续两天没有上传照片,当天晚上十一点,李进学就和老窝镇党委书记张瑞荣来到基地,打着手电看叶片,连夜指出存在的问题,连夜商讨解决的办法。
在左雪锋的印象里,李进学有点“啰嗦”,从开挖田垅到种下树苗,从病虫害的防治到浇水施肥的用量,从整株树干的成长到每个叶片的形成,管理上的事情叮嘱了又叮嘱,强调了又强调,让左雪锋觉得有点“烦”。“你每种一锄每架一根管子,他都亲自指导,天天在地里面,皮肤都晒黑了。”李进学的“烦”还不止于此,他要求大伙做到时间上的精准,用肥用水的精准,以及树枝生长的精准,这让左雪锋感受到从未有过的严格。
“汇报事情反映问题,在时间方面不能给他说‘大概几天’,三天就三天,上午就上午,几个小时就几个小时,包括精细到几斤肥。今天有片叶子上有虫,我们觉得不怕,过两天再上传照片,他是绝不允许我们这样做的。唉呀!反正我没有见过这种要求严的了!”左雪锋说。
此外,为长效落实“科技农业”发展理念,考虑到当地农业开发地广人稀的特点,为方便沃柑种植规模化,同时降低人力、劳务压力,基地引进了“药肥一体化”的智能管理系统,334亩的基地仅需1名工作人员就可完成日常管理、维护工作。
在智能管理系统机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仪器设备实时观测全范围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数据,在电子屏幕上还能直接选择要进行管理操作的园区,完成对应园区浇水、施肥等工作,该套操作系统还可以通过手机进行远程操控。
严格的管理,精细的养护,使得沃柑长势“汹汹”,让村民们惊讶不已。有了看得见的示范,村里早几年种了沃柑的村民也开始给自家的沃柑地除草施肥。而这里也成为百姓看得见的村寨田间学校,来这里参观学习的农民在1000人次以上。
在脱贫攻坚工作队的帮助下,新品沃柑成为老窝镇的重点输出农产品,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人均年收入从5年前的6000元左右跃升至2019年底的10600元。
示范建设引领产业发展,辐射带动了怒江泸水、兰坪柑橘种植技术的提升,发展面积达7900余亩。目前怒江州泸水市委市政府已把柑橘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的重要产业来抓。
蛋糕可以越做越大
做好科技示范,需要依托科技项目,才能更好地引领产业发展,李进学作为主要负责人,一年来完成科技项目对接8个,目前落地怒江6个。其中,因30亩柑橘示范基地建设的初步成功,他主动牵线搭桥引入了国际知名电商“拼多多”集团,在怒江无偿资助225万元建设“多多橘橼”扶贫兴农示范项目,在老窝镇老窝村成立泸水橘橼扶贫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由30亩增加到300亩,其中160亩由泸水市农业农村局及相关单位整合项目扶贫资金资助、80亩由拼多多全额资助。这也是“多多农园”第一次走进怒江。
从去年2月25日到泸水,2月26日到老窝村,一年多的帮扶工作,李进学感受颇多。从事农业科技工作13年,他和团队成员一直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他们所在的云南省农科院柑橘创新团队、邓秀新院士工作站团队专家已经有将近60人次来到怒江。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专家,他和团队成员最大的感触就是,科技人员要在田间地头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做好示范引领。
从基地建设之初到建设规模的扩大,李进学几乎“泡”在了基地里。从管线布局、水肥比例的调配、喷灌的频率,到每片叶梢每棵树干的观察,李进学都要亲自抓亲自带着左雪锋他们,手把手的教。有时候李进学会一个人在基地里与沃柑为伍,仔细观察和记录沃柑的长势,观察是否有病虫害,这让左雪锋觉得有点不敢相信。“以前他刚来时心里想,他会不会是背背手到地里逛两圈指点指点就走了。但真的没想到他会亲自带着我们一点一点的干。”左雪锋感慨地说。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李进学认为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法宝。在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战中,只有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做出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园,才能凝聚一往无前的底气和锐气,才能带出一群懂农业爱农业的新农人,才能真正留下一支永不走的队伍。
(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