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书写的光荣与梦想(艺海观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08-11 04: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书写当代乡村,是时代对一个作家社会意识、创作意志、文学视野和写作水准的综合考验,是对作家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巨大考验,需要创作热情和文学担当,需要脚踏实地的探索和耕耘

我从事文学创作40年,经历了改革开放,也经历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我刚开始文学创作时,各种文学流派竞相争艳,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那时,我的笔触不假思索地伸向自己最熟悉的城市生活。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小说的主题都是城市里的人与事。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成为第一批扶贫工作队员,一个人到小山村生活近一年。我被深深地震撼,心中有无数的感受想去表达。可是,面对山村,自己的理解力和思考力都尚显不足。我尝试性地写了一两篇乡村题材习作之后,感到写作能力不足,内心对乡村强烈的感受不得不暂时封存。

2000年以后,因工作关系,我又一次走进闽北乡村。为破解“三农”问题,当地正在探索新的工作机制。我对乡村的记忆和感受被唤醒,开始重新去了解和思考乡村。整整10年,我密切关注并感受着时代巨变之下的乡村。机缘巧合,我又回到文学领域。此时,我国乡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各种新兴业态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现代农业、观光农庄、农民电商,交通网络和互联网划时代地改变着乡村面貌。

多次乡村之行,让我找到创作突破口,重获创作激情。不知不觉中,我重新开始写作,过去关于乡村的所有沉淀、今日乡村赋予我的新感知,全部融于一个海边村庄的蔚蓝天空中。小说《海边春秋》的完成,让我的内心终于轻松了一点,也让我对书写当代乡村意犹未尽,对写好当代乡村更加期待。

特别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今天,乡村正经历历史性关键时刻。许多具有时代感和担当精神的作家投身于当代乡村的文学书写。他们承继社会主义文学表现山乡巨变的创作经验与传统,创造性地写作,成为当代文学一道亮丽风景。不过,与《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经典作品相比,我们还缺少深度刻画这个时代、深入表现当代乡村历史命运的厚重之作。当代乡村发展向前与当代乡村文学书写滞后、当代乡村变迁之重大与当代乡村文学书写之轻浅形成鲜明对比,是有待突破的瓶颈。处理好这一问题,关乎作家的使命担当,也关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创新与发展。

一个具有时代意识和责任感的作家,应该以什么样的站位看待当代乡村变化、体悟变化背后的深远意义?结合个人创作实践,我认为,要对当代乡村有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离不开对时代发展、时代变化的洞察,离不开在变化中不断更新认知。其次,要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发现生活、深入生活的路径。如何真正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如何辩证看待农村发展进程中的困难与问题?书写乡村需要我们真正地深入生活,去观察、去捕捉、去感受、去思考。

书写当代乡村,是时代对一个作家社会意识、创作意志、文学视野和写作水准的综合考验。当代乡村是新时代文学创作的富矿,正等待我们深入挖掘;当代乡村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希望的田野,尚有大片空白等待我们去开拓。能否开掘富矿、炼砂成金,能否在文学画卷中郑重留下我们的印记,这是对作家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巨大考验,需要创作热情和文学担当,需要脚踏实地的探索和耕耘。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我们遇上文学创作的好时代。在书写当代乡村的文学路上,让我们用自己的笔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用硕果累累的文学作品,刻录新时代的乡村巨变,创作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佳作。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11日 20 版)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