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道路中国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③)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08-07 05: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越到紧要关头,越要保持战略定力;越到最后时刻,越要保持清醒,做到善作善成

截至6月底,云南全省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已经全面消除,剩余4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29个贫困村、9个贫困县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态势已定、目标可期。越到紧要关头,越要保持战略定力;越到最后时刻,越要保持清醒,做到善作善成。

脱贫攻坚来不得半点虚功,必须坚持时间服从质量,查缺补漏下足绣花功夫。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个别地方经过几年的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已经全面解决,觉得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没有问题,存在一定程度松劲懈怠的问题;有的认为马上就要交总账,时间紧任务重,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工作求效率不求质量,急于冲刺抢跑、急于“清零”。针对这两种现象,我们在认真总结上半年百日总攻行动的基础上,又部署接续开展以“回头看、回头帮”为主要内容的百日提升行动,进一步压实责任、拧紧螺丝,确保脱贫攻坚的质量不打折扣。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确保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的地方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农特产品销售面临困难;少数地方的易地扶贫搬迁在社区治理、社会融入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从这些现实状况出发,我们持续加强跟踪监测,聚焦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稳得住、扶贫产品卖得出、搬迁群众稳得住、特困群体兜得牢等方面,及时制定特殊措施帮扶,防止脱贫不稳定户返贫、农村边缘户致贫,全面提升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色。

“富脑袋”和“富口袋”一样重要。对贫困地区而言,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更迫切,改变落后观念和习俗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方面。接下来,我们依然需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解决贫困户发展动力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实行“按劳取酬、优先优酬”,把帮扶资金转化为产业投入、劳动报酬、公益岗位补贴,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中增强能力、树立信心、激发动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必须保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避免政策制度“断崖式”退出。调研发现,受疫情和汛情影响,部分脱贫的贫困户返贫风险极大,脱贫成果难巩固。正因如此,我们对脱贫攻坚中形成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分析研究、逐项梳理,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最终转化为长效政策制度,确保脱贫攻坚政策制度不断档,基层治理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拿出“大事难事看担当”的境界攻碉堡,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打冲锋,我们就一定能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作者为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本报云南分社记者叶传增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7日 05 版)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