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洪荒之力,织苍穹巨网——管理创新赋能中国北斗高效组网

二十余载漫漫北斗路,从单星研发到多星并举,从艰难追赶到昂首超越,北斗屡创太空中国速度,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举洪荒之力,织苍穹巨网——管理创新赋能中国北斗高效组网

来源: 中国日报
2020-07-31 18:3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北斗三号卫星示意图

中国日报7月31日北京电(记者 赵磊)今天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通。二十余载漫漫北斗路,从单星研发到多星并举,从艰难追赶到昂首超越,北斗屡创太空中国速度,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果说技术创新驱动着北斗不断实现更精、更强,那么管理创新则托举着北斗不断追逐更快、更稳。

在被许多人亲切称为“北斗大本营”的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广大科研人员用不懈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北斗卫星系统的管理创新之路,为北斗这个我国航天史上首个星座组网工程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步走、一盘棋 管理理念的大智慧

中国北斗路,不走寻常路,这是我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得到的深刻领悟。考虑到当时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快速投入使用的需求,我国通过充分的论证,抛弃了国际上惯有的一步建成全球组网系统的路线,采取先“先区域、后全球”三步走的战略。

迈入世上无人走过的路,就要动用非同寻常的智慧。“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在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本着五院第一任院长钱学森创立的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管理理念,五院提出了“管理战略统一部署,重大决策统一领导,资源人员统一调配”的管理思路,逐步摸索出航天项目群管理模式。

他们到各地遍寻“能人”和技术水平高的厂家,利用国内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最优质的材料、技术、产品,进行系统集成,实现总体优化。

北斗这一复杂的航天系统工程牵引带动了300余家单位、十万余人心系北斗,全力托举北斗。在全国一盘棋的大协作下,各个环节高效运转,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我国卫星导航事业起步晚,一些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是买不来的。在推进国产化的过程中,只要北斗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不讲条件、争挑重担。

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感动地说:“众多单位面对国家需求宁可放弃一些经济利益,以报效祖国的情怀全力投入,为北斗工程提供了中国最好、与国外同等水平甚至超越国外的产品,撑起了北斗自主可控的天地”。

国产化推进之初步履维艰,五院不惜花费超过其它卫星3倍多的时间反复验证、测试、迭代,并主动帮助生产厂家改进技术和管理流程,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曾任北斗二号卫星总设计师的谢军回忆,那段时间只要一下班或周末,他就跑去厂家现场“督战”,有时做产品试验,他也一直守着,甚至36小时不合眼.

“发展的路子走得有点弯、有点长,但是符合国情和发展需要……节拍与国民经济的步伐完全一致”,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说。“三步走的战略确保我们至少提前十年用上了北斗,满足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中国的首创”,北斗一号卫星总设计师范本尧感慨道。

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五院北斗人始终保持定力,不论遇到任何风雨险阻,都咬定青山不放松。

2003年,北斗一号系统建成,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北斗系统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部署完成;如今,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全面建成开通。

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北斗成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将三步走的战略路径逐步变为现实。

四加一、一条链 管理制度的大格局

从北斗一号数年研制一颗星,到北斗二号3年研制15颗星,再到北斗三号3年并行研制20颗星;从单机产品年交付量百十台套到最高时每年上千台套……众多奇迹的诞生得益于五院不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管理制度。

针对北斗工程时间紧迫、技术复杂、多星多线并举、参研单位众多的特点,五院跳出了单星管理模式,开创了组网卫星研发生产组织管理的新模式,首创了“四加一”的管理流程体系。技术流程、计划流程、产品保证流程和技术安全流程,加上与四个主线流程紧密契合的政治工作流程,实现了卫星群研制工作项目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灵活调配。

从设计、研制到生产、发射,再到在轨管理,“四加一”的管理流程体系覆盖了北斗全寿命周期,形成一条链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体系。可以说,北斗人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科学的制度指导下开展的。这一管理体系被实践证明非常符合星座组网工程,被树为典范在行业内推广。

其中,质量管理是北斗全寿命周期的关键。为确保北斗连续稳定精准运行,五院组建了以刘崇华等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产品保证经理为核心的北斗三号产品保证队伍,建立了覆盖全层级的产品保证体系和传递落实机制,面向全体承研单位、各层级产品全面推行产品保证工作。

他们充分利用批产的优势,单机产品滚动备份,多星之间相互并行验证。在处理质量与进度这对“双螺旋”时,五院始终将质量放在首位,从不因时间紧迫而放松对质量的要求。“一纳秒也不放过”、“坚决更换有微小误差的蓄电池”等故事在五院脍炙人口,展现的就是北斗人追求卓越的精神。

在整个链条的后端,五院并没有将卫星交付后就不闻不问,而是充分利用在卫星导航领域的深厚积淀,成立了以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慧为首的导航在轨项目办,建立了导航卫星在轨运行服务保障系统,对在轨的所有北斗导航卫星进行统一管理。

这个保障团队的成员曾亲手放飞一颗颗北斗卫星,对北斗最有感情、最了解北斗,相对来说也最了解用户,他们成为三班倒、24小时不停歇的“追星族”,把在轨保障服务做到了用户心坎里。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五院开创了导航组网卫星研发生产组织管理的新模式,最早形成并实践了中国航天产品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实现了项目群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全面创新。

独特的管理制度,不仅有力托举了北斗导航卫星组批生产和密集发射,还极大地牵引和带动了国内宇航基础工业的发展,为中国航天事业阶跃性发展奠定基础,是推动重大航天工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智能化、简减检 管理手段的大跨越

整星研制周期缩减25%,发射场周期减少27%,发射场人员减少39%……成绩映射着五院人坚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提升管理手段的勃勃生机。

塑造“更好的自己”,大道至简是关键。为进一步优化发射场流程、精简人员,他们在原有整星研制流程的基础上整合了总装和测试项目,减少了大部件拆装次数,从而降低了人为问题的发生概率。

此外,远程测试、无线健康状态检查、测试岛、脉动式总装、智能管控等新手段蓬勃而出,使批量生产更加智能高效。而这些新手段在五院推广之前,北斗队伍通常都是“第一个吃螃蟹”,也能最先品尝到管理创新的甜头。

“墨守成规就会止步不前,放下姿态、创新思想,才是创造‘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必由之路”,曾历经北斗管理创新全过程的北斗三号卫星副总指挥王东感慨道。

为突破发射高峰期集中交付产品压力大的瓶颈,五院打破常规,提前策划先期投产方案,根据产品的成熟度进行分类,有重点地提前投产,极大缓解了承研单位的压力,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此外,在“统一批次、统一状态、稳定质量”的采购原则下,五院做到了一次定货、分批采购、分批交付。北斗三号研制中就曾出现24颗卫星一次性采购的盛况,五院单机和整星生产线全面高速运转。这些创新举措极大提升了北斗三号的组批生产效率。

“管理创新不可避免地要打破一些条条框框和现有的管理规范,在一些措施能否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时期,各级领导给予团队鼓励和资源支撑,成为团队的坚强后盾”,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认为,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全国各兄弟单位的协作下,北斗研制队伍充分发扬了“自主创新 开放融合 万众一心 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凝神聚力、主动创新,管理创新的成果是整个集体智慧的结晶。

“举洪荒之力,铸国家重器,织苍穹巨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的诗句道出了五院北斗人的使命与担当。向全球组网目标一步步迈进的征程,因管理创新的赋能而屡创奇迹、精彩绝伦。

(赵磊)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