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从海南文昌迈向更远深空

来源:新华网
2020-07-23 18: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海南文昌7月23日电 题:中国航天从海南文昌迈向更远深空

王玉磊、黄国畅、屠海超

7月23日12时41分,“天问一号”顺利开启火星之旅,中国航天从文昌航天发射场迈向更远的深空。

长路漫漫,地球与火星的距离即便最近时也有5460万公里,是地月平均距离的140多倍。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新征程,只有文昌发射场独具优势、堪当重任。

“这次任务是我国行星探测重大工程的开局之战,发射场有能力也有信心完成好本次发射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学宇说。

文昌航天发射场隶属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目前已建成两个多射向、全天候、大吨位发射工位,具备了大直径大推力火箭测试发射能力、大流量低温环保推进剂加注能力、大质量航天器综合测试保障能力、多型号多射向火箭发射测控能力、远距离一体化任务指挥控制能力以及核心信息系统全面自主可控能力。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成功首飞,拉开了我国空间站建设大幕。对于发射场系统而言,火星探测工程和前期执行的空间站工程紧密相关。

面对火箭首用状态多、首次中午发射、发射窗口短、七八月极端天气高发等特点,还要能够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多次推迟后死死咬紧保住26个月间仅有的14天发射窗口……文昌航天发射场面对诸多挑战。

为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科学安排计划,采用超常措施,坚持日例会制度,统筹计划资源,将发射台射后恢复时间由40余天压减至31天,争分夺秒,全力抢抓,为首发窗口赢得时间。

特别是海南岛进入暑期以后,发射场科技人员在高温下坚守、承压中前行,严慎细实、精益求精地维护着装备,完成低温加注系统液氮调试等12项例行试验,完成1600余台套仪器仪表校验,确保设施设备状态稳定,人和装备达到最佳效能状态。

曾经,发射场空气供气系统承受较大保障压力,其可靠性一直是发射场能力提升的制约点。供气系统指挥员井建鑫组织操作手仔细梳理出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通过改造管路与阀门等措施,实现了低压段与高压段的冗余备份,可以在各机组高低压段分别出现故障时,将剩余完好设备进行组合使用,较好地提升了机组的容错能力。

同时,文昌发射场还联合设备研制单位开展研究,攻克空气源库活塞压缩机机组寿命较短、换热能力差的问题,将这类机组平均寿命从80小时提升至200小时,超出任务需求寿命时间近一倍。

在“万里海天第一棒”铜鼓岭测控点号的光学岗位操作手侯鹏,发现车载光学设备总是存在反复调平现象,效率过低。经过反复实践探索,他将设备调平时间从原来的2个小时缩短到20分钟,极大提高了车载光学设备的工作效率。

21日9时许,地面站科技人员在氢气置换环节,发现氢增压管路一阀门出现了泄漏。

坚决不让火箭带隐患上天!经过近7小时的现场勘查、测试、协商、分析、讨论后,故障成功排查,可满足飞行任务要求。此时,距离预定窗口时间只有不到45个小时。

为了保住发射窗口前沿,这个站的120多名航天人奋战11个小时,硬是把排故的时间给“追”了回来。

“航天报国是航天人的初心使命,我们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在一次次追梦奋斗中不断创造更多中国奇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说。

13年前,中国航天人在西昌首次圆满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13年后,中国航天人在文昌再一次完美实现了逐梦火星的“天问”首秀。

据悉,文昌发射场将形成年6次以上的稳定发射能力,拉开发射载人空间站、货运飞船、长征八号等中国航天的精彩大幕。未来,这里将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设施设备系统现代化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智慧型发射场,形成重型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测控能力,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创造更多中国奇迹。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