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上海严格保护历史建筑风貌,活化利用城市文化资源

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应该将更多的历史建筑合理进行微更新,使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商业价值。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上海严格保护历史建筑风貌,活化利用城市文化资源

来源: 中国日报
2020-07-17 08: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7月17日电 (记者 邢奕) 每个周末家住杨浦的郑健律师都会来到山阴路逛一逛,会会朋友,喝两口小酒。“这里很有小时候那种感觉。邻里街坊大家穿着拖鞋在外面乘凉、吃西瓜,一起嘎讪胡(聊聊天),”他说。

这条650多米的小路是上海市井文化与历史结合的典型。两边有鲁迅、瞿秋白等名人故居,有以恒丰里为代表的早期石库门里弄,这些历史建筑都被完好地保留,同时里弄中也有杂货铺、小面馆、买手店和老上海民宿。

为了更好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今年1月1日上海市实行了修改后的《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公布了五批1058处、3075幢优秀历史建筑,3437处不可移动文物,397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84条风貌保护河道,44片包括山阴路在内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及250处风貌保护街坊。

条例扩大了保护范围,强化了政府职责,完善了保护措施,促进了活化利用。鼓励通过设施完善,功能调整、环境优化等方式,在复合保护要求和尊重居民生活形态的基础上,发挥保护对象在社区服务、文化展示、参观浏览、经营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在坚持“最严格的保护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有机更新和活化利用。

作为律师,郑健很认可保护条例的更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应该将更多的历史建筑合理进行微更新,使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商业价值,”他说。

( 邢奕)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