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冬天的村庄还在星夜中安眠,徐达忠一家却早早地开始了忙碌的工作:和面、蒸面、切面、分装……很快,100多斤的酿皮制作完成。8点,天光始亮,人声渐起,村庄苏醒,徐达忠开着面包车把酿皮送到两个商场、六所高校。11点,各种车辆从近旁的201省道呼啸而过,村庄生机勃勃,徐达忠结束一天的工作,踏上回家的路。
徐达忠这样忙碌而又充实的生活,已有6年多了。6年前,他还在贫困的漩涡中。
徐达忠夫妇原本在上海打工,2013年10月,徐达忠父亲罹患胃癌,不得已夫妇俩回到家乡——甘肃省永登县元山村。
2014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兰州新区税务局成为元山村对口帮扶责任单位。帮扶工作面对的首要问题,是为贫困户落实好各项保障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兰州新区税务局了解到徐达忠一家情况之后,及时上报当地社保局。经核实后,很快他们就被纳入低保救助范围,每月每人250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让这个家庭得以短暂喘息,夫妻俩开始考虑做点小生意。
酿皮是当地人喜爱的小吃。徐达忠夫妇开始尝试手工制作酿皮对外销售。一辆三轮车,走街串巷、流动经营。虽然经营模式粗陋,却让他们看见了摆脱困境的曙光。
2014年,在推动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的过程中,元山村包括徐达忠一家在内的25户“贫困户”被纳入精准帮扶范围,全部“建档立卡”。兰州新区税务局25 名干部与元山村贫困户结对,逐一入户询问、走访调查,摸清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政策。
6年时间里,国家税务总局兰州新区税务局帮助元山村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合作医疗、住房安全、自来水等基本生活保障全覆盖,协助34人办理社保卡,24人办理慢性病门诊卡,10人办理残疾证。
村民稳脱贫 生活有向往
政策兜底,让村民短暂摆脱贫困;而稳定脱贫,却还需再下苦功夫。兰州新区税务局、村两委班子和农户共同谋划,依托距离机场和兰州新区近、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兰州新区税务局协调青年劳动力到机场卸货区当卸货员;推荐部分村民到兰州新区各集团公司从事保洁工作……
在各方协调下,徐达忠获批5万元精准扶贫免息贷款。他随即到陕西省宝鸡市学习酿皮和调料制作工艺,回家后升级设备,用纯电动机器取代灶火,效率大幅提高,销售规模逐步扩大。在徐达忠注册为个体工商户时,帮扶干部陆小燕手把手教他进行税务申报,帮助清理生产场所,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让小作坊走向了正规化经营。从昔日的流动摊贩到如今渐渐有了稳定的客户,走街串巷的叫卖变成了按订单生产、送货上门,为满足送货需求,三轮车也换成了两辆面包车。每逢夏天的订单高峰期,日营业额可达1000元,凌晨一点就得起床备料。很快,徐达忠不仅还清了贷款,生活条件也随之改善,住房从80多平米变成240多平米。“现在我的年收入也有十来万元了!”徐达忠笑着说。
接续再奋斗 展现新希望
贫困渐次落幕,村庄实现蜕变。2019年,兰州新区税务局对口帮扶的史喇口村、元山村5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村庄的变化不仅体现在道路硬化拓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更体现在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6年来,兰州新区税务局累计投入435万元资金,建设住房、广场、运动场、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乡村舞台等37个项目。村民有了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场所,联合举办新春联欢晚会、“三八”节活动、篮球友谊赛……“我也开始学习高科技。”徐达忠在朋友圈里说。现在,他不仅能熟练使用电脑、打印机,还会在朋友圈发布营业信息,维护客户关系,在“快手”上传短视频,扩大影响。徐达忠说,兰州新区的酿皮市场远远没有饱和,下一步,要向企业化经营转型,不仅满足市场需求,还能帮助解决村里的就业问题,与村民一起奔小康。
(摄影 谢枭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