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科技助推节能提效,同方股份公布2019供暖季能效指标

2020-07-13 14: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我国经济高质量转型,能源发展提质增效成为衡量发展效益的重要标志之一。未来几年,新增能源需求将主要依靠清洁低碳能源来满足。而以“互联网+”智慧能源网络建设为核心的能源科技革命,也将成为能源生产与消费变革的重要支撑。

随着2019至2020年度“史上最长供暖季”的结束,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于近日拿出了一份供热节能运营成绩单。

据悉,自1989年承接赤峰市城市热网的智能控制系统建设以来,同方实施的智慧供热面积覆盖已达14亿平方米,清洁热源项目覆盖超过3.5亿平方米,均居行业领先地位。

今年的成绩单显示,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山东、辽宁等省市自治区的十余个城市,同方以合同能源管理(EMC)的创新商业模式提供节能运营服务,通过远程调控、专家云端支持等智慧化的技术手段,保障我国北方地区2亿多平方米供热面积的智能平稳运行,并实现了5%—20%的综合节能率,有效降低了用户能耗和生产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集中供热智慧化

2020年初,太原市热力集团第七供热分公司向同方旗下的节能工程技术公司发出了一封感谢信。

这个供暖季是双方项目合作的第一年。同方通过对该公司热力站的自动化改造、调度中心监控系统的完善,实现了其36座热力站的无人值守,保障了西山地区约38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的供热质量。初步统计,首年即创造综合节热率8.8%、总节能效益超过270万元的佳绩。

而自2013年便由同方提供全生命期服务的太原市二电集中供热项目,节能收益更为可观。2200多万平方米的平衡供热,265座热力站平稳调度,综合节热率达5%、节电率6%、节水率10%,累计节约标煤7万余吨。

同方相关负责人表示,供热规模大型化、供热技术多样化、管理体系复杂化、信息体系完善化是当前集中供热大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响应数据集成、精益生产、精细管理、高效协同的行业需求,同方研发出了“启慧AI+智慧供热平台”系统,构筑集中供热的“城市大脑”。

基于源、网、站、用户能源大数据的整合、挖掘与应用,该平台可有效改善热力失调,实现按需供热、多热源经济调度、指标化能源管理、人工智能运行诊断等功能,并提供全生命期的运维管理服务。

QQ截图20200713114900.png

同方启慧AI+智慧供热平台软件

太原城市热网,现已率先完成了近1.8亿平方米超大规模“一城一网”信息平台部署,包括搭建GIS 系统、视频监控系统、ISCS系统、全网平衡系统等,实现了对十余处热源、2000余座热力站、百万居民住户进行精准管理、云端管控、应急处置的运维目标。

重大装备节能化

有数据表明,钢铁、有色、化工、煤炭等行业工业余热资源丰富,可回收率高达 60%,但实际利用率低,节能潜力巨大。

在锦州,同方采用大温差吸收式热泵,回收锦州热电厂和锦州节能热电公司机组循环水余热,共计年回收200MW余热,相当于扩增400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

在银川,同方连续三年服务大温差换热机组供暖项目,累计实现银川市、永宁县、贺兰县等3000多万平方米的清洁供热,提升供热能力50—80%,每个供暖季节省标煤10.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76万吨。

QQ截图20200713114913.png

华电集团银川集中供热大温差换热机组

在天津和宝鸡,同方以烟气型全热回收吸收式热泵机组深度回收燃煤、燃气锅炉烟气中水蒸汽的汽化潜热,用于加热锅炉热网回水,一方面增加锅炉燃烧效率10%以上,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污染物向空气中排放。

据介绍,同方现已形成了以节能产品为中心的完备的重大装备智能智造体系,因地制宜开发空气源、地源、水源、余热等可再生、可回收资源,替代散煤燃烧,实现清洁供热。

多能互补高效

QQ截图20200713114925.png

  横琴区域能源站基于“源(储)、网、荷”的整体协调优化控制模式

近年来,在技术迭代驱动下,基于分散式全局自动寻优控制系统的多能互补系统成为传统分布式能源应用的拓展。这一支持分布计算,可实现自识别、自组织、自寻优的新型控制技术,可在嵌入式负荷预测算法以及各种设备系统的节能控制算法支持下,优化多能互补策略,实现能源站系统节能增效的运行。

同方在珠海横琴区域能源站的建设过程中即采用了这种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负荷预测、发电预测、机器学习,打通并优化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端的运作效率,并对现有系统运行能效进行评估,提供节能优化运行方案。

同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横琴智慧能源站基于“源(储)、网、荷”的整体协调优化控制模式,利用多能互补提高了供能侧与用户用能侧间的交互响应能力,经济、高效地提高能源站负荷动态平衡,从而达到能源站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经济运行目标。

从余热暖民、清洁能源,到能源智慧化,同方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在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坚持节能优先、效率优先,以自主科技助推节能提效,服务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