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7月13日电(记者 徐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自2020年1月1日起实行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十年“禁渔令”实施迄今已有半年,但长江流域非法捕捞的情况仍见诸报端。为此,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切实做好长江流域禁捕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沿江各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把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作为当前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落实责任,细化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抓好落实。
长江十年禁捕的重大意义是什么?禁捕的难点在哪里?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注意解决哪些问题?要恢复长江渔业资源和生态,禁捕之外还需要做那些工作?记者日前就这些热点问题专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跑。
问:为什么推动长江流域禁捕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徐跑: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分布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24种,170多种为长江特有,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长期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滩涂围垦等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珍稀特有鱼类全面衰退,经济鱼类资源量接近枯竭。近年来,长江渔业资源年均捕捞产量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降至不足10万吨,仅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15%。伴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部分渔民为获取捕捞收益,使用“绝户网”“电毒炸”等非法渔具渔法竭泽而渔,形成资源“公地悲剧”和渔民越捕越穷、资源越捕越少的恶性循环,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4月26日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到“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
用十年,换亚洲第一长河的重生,这笔账,值得。
问:推进长江禁捕的难点在哪里?
长江禁捕范围包括“一江、两湖、七河”、涉及长江流域11个省市,长江禁捕和渔民安置是一项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系统任务。具体的难点包括:
一是渔民渔船信息不全。长江禁捕工作涉及地域广、持续时间长、实施难度大、综合影响深,确保退捕渔船和渔民相关信息全面、准确,是退捕补偿和生计保障等各项制度措施精准落实到位的基本前提。当前,各地建档立卡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存在总体录入进度滞后、相关信息不全不准、与禁捕安排不衔接、与退捕进展不同步等问题。
二是渔民转产就业压力大。退捕渔民的生活保障面临现实困难,渔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几乎没有其他专业技能,据统计,传统渔民中具备初中学历的占8%,小学学历的占65%,文盲占27%。因此,能否对退捕渔民进行妥善安置,是保障禁捕成效、缓解管理压力和社会矛盾的关键因素。
三是渔政执法监管压力大。长江流域禁捕工作涉及地域广、持续时间长、管理对象多、工作要求高、监管任务重,在禁捕初期,随着渔业资源逐渐恢复,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非法捕捞有可能持续存在,甚至更加猖獗。这对于渔业执法部门而言,监管任务艰巨。
问:在推进禁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解决那些问题?
徐跑:一是要有效做好渔民转产就业。引导渔民参与发展水产品加工营销、休闲渔业等,发展产业帮扶一批;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劳务输出,务工就业转移一批;加强创业辅导和政策帮扶,引导自主创业解决一批;建立护渔员队伍,设立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让有意愿有能力的都能够转产就业。
二是积极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要明确做好退捕渔民相关保障,确保渔民安置工作平稳推进。
三要做好联合执法。加强农业部门执法能力建设,保障渔政执法人员力量和装备条件,适应常态化巡查监管需要。建立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强化人防与技防结合、行政与司法衔接,坚决打击“电毒炸”“三无船”“绝户网”,坚决斩断非法捕捞产业链。
四要加强资源监测工作。应健全长江禁捕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网络,对珍稀濒危物种、鱼类群落结构、早期资源、洄游性物种资源等多方面开展监测,科学评估禁捕效果,指导增殖放流、生态修复等工作的实施。
问:要恢复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和生态,除了禁捕之外还需要做那些方面工作?
徐跑:过度捕捞绝不是导致长江流域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的唯一因素,只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涉水活动对长江水域生态环境施加的众多胁迫之一。因此,实施长江禁捕只是在短期内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的一种直接手段,其长远成效能否体现,取决于水环境治理、江湖联通、岸线整治等长江系统性的生态修复措施能否得以推进。
一是要严格控制沿江开发,确保生态优先,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 。
二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长江流域水利、航运等各方面要更加重视渔业资源保护工作。
三要加大科研力度,建立长江种质资源库,包括活体和遗传资源库。长江中尚有许多种类没有进行人工驯养和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受水坝等涉水工程或环境污染等影响的水生生物仍然较多,需要对这些种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在有条件恢复的时候确保其种源尚在。
四要尽快开展鱼类生境修复、重建工程。
在此基础上,坚持推动实施长江全面禁捕,强化实施栖息地保护,科学开展增殖放流,长江渔业和生态资源才能真正得以养护和恢复。
(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