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凤和她的“梦农场”

李金凤和她的“梦农场”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7-09 17: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经历了下岗经营快餐店名噪一时,贩煤又遇供货方骤然离世后,在生意场上摸着石头过河的李金凤不得不面对30多万元投资血本无归的现实。

六年前的那个夏天,精准扶贫东风正劲,在甘肃平凉市崆峒区香莲乡卜河村村支书刘金平的指引下,一片千亩荒地经土地流转成为了42岁李金凤重启生活的“梦农场”。

“种地吧!风险小。”李金凤俯下身去,2014年100亩玉米大丰收。此时,销路成了问题。刘支书支招:“你就建个羊场,产出的玉米杆和玉米,羊都可以吃。”

建场后,还得安家。丈夫开着装载机,李金凤带着女儿,推场、拔草、割蒿子、垫砂石,盖起了一间一室一厅的彩板房。

种地、养鸡、养鹅,她俯下身子学;电压不稳,她提着电焊修电路;羊羔下崽,她学当羊倌给羊接生;疫病防疫,她钻进羊圈下手打针;为了让羊羔育肥上膘身体健康,她又带社员们开拓了一片“配备避暑窑洞”的“羊羔专用运动场”……

2015年,根据当时的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李金凤从甘肃银行申请到10万元贴息贷款作为羊场的启动资金。购置设施、打点羊圈、买进场里的第一批38头羊……

“38这个数字很吉利!”她说。就在同一年,地方政府竭力支持,李金凤在工商局注册成立平凉金浪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金铭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以“合作社+农户+公司”的模式和经验开启了“梦农场”的发展。如今,羊场的存栏量从38头增加到了如今的200多头。

提起合作社的“第一桶金”,李金凤至今记得每个细节:“前一年投资6万多元的玉米,我赚了1万多的净利润。当时寨河乡那位饲料加工厂老板很爽快,玉米一到位,就给我把钱打了过来。真是没想到资金回笼这么快!”她说,“再加上乡政府根据国家对玉米种植的补贴政策,还给我们社补贴了3万多元,我一下就有了信心!”

看到有的农户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李金凤不止一次对丈夫表露心迹:“咱们自己富了更要带动周边的农民朋友脱贫致富。”在她的带动下,包括2名残疾人、5名贫困户在内的100多位香莲乡村民开启了致富的希望。

大面积种植玉米、流转土地、养羊下羔、育肥出栏、养鸡种菜……今年48岁的李金凤满面红光地在羊圈、菜园、鸡窝间穿梭忙碌,2016年,她扩大经营流转了卜河村20户贫困户的闲置土地,并吸引50户农户通过土地入股了合作社。

2018年,趁着农业发展前景好,她给合作社注册了“金香江”农业商标,在拥有自己品牌的同时还建立了信息网络平台。

眼下,李金凤的合作社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通过“集中服务,统购、统销”的经营模式组织生产,已经拥有了15亩养殖场、14间标准化养殖大棚,养殖面覆盖到绵羊、山羊、小尾寒羊、鸡、鸭、鹅等各个种类。全社累计产育肥羊已达到3000余头,鸡、鸭、鹅共计2000余只,年产玉米20万余斤,小麦10万余斤,胡麻籽3万余斤,各种谷物2万余斤。合作社自成立以来,获得了该区、巿级优秀示范社等荣誉,累计总销售额达到了近200万。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摄影:梁璐)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