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鎏金莲花宝子香炉,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提供
花卉人物纹金盘,大同市博物馆藏
石刻胡旋舞墓门,宁夏博物馆藏
黑漆描金人物纹女红桌,广东省博物馆藏
曾经有这样一条路,它跨越高山和沙漠,突破地理的限制,连通古代中国、周边国家和西方。驼铃声声,载着丝绸、瓷器、羊毛、玉石的商队络绎往来;怀揣梦想,传播信仰和文化的僧侣、使者们辗转奔波。这条东西方交流的大通道,曾以中国输出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说:“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让丝绸之路精神焕发时代光彩。
为进一步践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同时纪念“丝绸之路:起始段和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遗成功六周年,6月19日,由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0丝绸之路周”主场活动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拉开序幕。开幕式当天,“一花一世界:丝绸之路上的互学互鉴”特展同时启幕。来自国内19家丝路沿线博物馆及学术机构的丝绸之路主题文物齐聚一堂,讲述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
丝路通达,
文明因交流而多姿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军事等交流通道的统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经过百年来的研究,人们逐渐明确,丝绸之路不是一条简单的线路,而是一张网络。丝绸之路一般来说分为三条主道: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而正式开通,起于长安(今西安),经中国西北、中亚、西亚,最终到达罗马的“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经过东南亚、南亚再到西亚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丝绸之路”;横跨欧亚草原的“草原丝绸之路”。此外还有经成都和青藏高原通往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等。
在“一花一世界”特展的“丝路”单元,呈现了4组展品,分别代表丝绸之路几条不同线路。来自大同市博物馆的花卉人物纹金盘,金光闪闪,异常夺目。盘内锤揲出生动的图案,两个半马人拉一战车,战车上立着两个神话人物。所有人物均深目高鼻,须发卷曲浓密,肌肉隆起,健壮勇猛,具有明显的希腊罗马雕塑风格。经考证,位于图像中间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葡萄酒之神狄奥尼索斯,左边的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酒神站在中间,总体描绘的也是饮酒的场面,很可能是在庆祝酒神节,这一节日也是西方狂欢节的由来。
“沙漠绿洲丝绸之路”自开辟后,因为战乱几度中断。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地缘政治呈分裂状态,丝路上的交往断绝了很长一段时间。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在扩张中统一北方,“沙漠绿洲丝绸之路”重新畅通。西域的商旅、使节、僧人频繁往来,中西交流日盛。大同地区有诸多北魏时期的西域遗存,是这一时期丝路盛况的见证。
你来我往,
文明因互通而繁荣
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中国的丝帛锦绣、瓷器、漆器等相继西传,西方的石榴、葡萄、香料等也纷纷东来。鎏金石榴花结纹银盒、银鎏金莲花宝子香炉等展品,反映了石榴、香料等舶来品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粟特人是丝绸之路上一个活跃的民族,以擅长经商而闻名。在展览的“互通”单元,展示了来自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墓门1985年出土于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墓主人是“昭武九姓”中何国的粟特人。两扇石门正中各浅雕一胡人形象的男子,站在小圆毯上双人对舞,画面以黑色涂染,十分清晰。考古人员认为,这是中国唐代墓葬中首次发现的胡旋舞形象。
胡旋舞是源于西域的一种旋转性舞蹈,在唐代非常流行。《旧唐书》曾记载安禄山“作胡旋舞疾如风焉”。胡旋舞从遥远的中亚来到西北边塞,继而传入中原四方,这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体现,也是民族迁徙与融合的必然。
来自广东省博物馆的黑漆描金人物纹女红桌,十分精美,引得观众驻足观赏。这件19世纪的外销漆器是广州工匠按照西方发来的货样,运用中国传统髹漆工艺制作而成。女红桌桌面呈长方形,下承罗马柱式腿,兽型足,为西式造型。桌面绘有中国传统园林和人物图案,显示一派宁静祥和的岭南官宦人家生活场景。打开桌盖,盖板内绘制了一位头戴花翎、身穿官服的年轻男子和一位身着华服、手执纨扇的娇羞女子相互对视。桌身内配有各式精致漆盒,放置象牙制纺锤、线轴、线梭、顶针等女红工具。这件女红桌既有西方家具的形制,又以中国风的纹饰表现欧洲人对神秘东方的憧憬和想象。它是“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往来的见证,也是中西方艺术风格融合的结晶。
融合发展,
文明因互学而精彩
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更是一条发展之路。丝绸之路的贯通,为宗教信仰和天文、历法、冶铁术、航海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大规模传播提供了可能。
来自旅顺博物馆的贵霜朝石雕礼拜佛陀浮雕,是难得一见的犍陀罗艺术珍品。石雕正中为释迦牟尼,左右分别有一名听法僧和一名供养人,两边饰有科林斯式石柱。释迦牟尼着通肩长袍,深目高鼻,嘴角深陷,衣纹呈阶梯状上升,明显是受古希腊罗马艺术风格影响。科林斯柱常见于雅典神庙,是希腊古典风格的代表。
犍陀罗地区的核心区域包括今巴基斯坦西北部和阿富汗东部,此区域曾先后属于波斯、希腊、印度、贵霜等诸国领地及势力范围,东西方文化在其境内融合。公元1、2世纪,第一尊希腊化风格的佛像在犍陀罗诞生,打破了早期佛教艺术中没有佛造像的传统。犍陀罗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起源。
展览中还有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五代后晋天福四年具注历,即敦煌地方自编历日。古代历日除了用于确定时间、安排农活,也用于指导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行事,具有生活小百科全书的性质。这份历日首尾残缺,仅存正月廿七日至二月廿三日的部分。每日内容从上到下大致包括四部分:“蜜”日注、日期干支等、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吉凶宜忌的选择。后三部分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而顶端所注的“蜜”字,体现了由西方传进来的域外文化。它每隔六天标注一次,连同“蜜”字所在的那天共是七日一周期。这个“蜜”日就是粟特语中星期日的音译。源自西亚的星期制度,沿着丝绸之路东传,经过粟特人的中转,以粟特语读音直译的形式,落在了中国人的民用历日上,成为互学互鉴的代表。
(作者单位:中国丝绸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