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路 始于足下(创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06-28 04: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我是从广西的贫困山区出来的,我想回去建设家乡,把希望带给更多父老乡亲。”近日,一部反映黄文秀先进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正式出版,黄文秀这句朴素的话语,折射出一位年轻党员干部的初心与使命,令人感佩不已。

青春之花,绽放在红土地上,绽放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黄文秀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乡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她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翻山越岭、走村串户,驻村一年零82天,帮助全村417人脱贫。乡亲们日子越来越好,她却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眼下,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如黄文秀一样,一大批年轻干部在坚守和奋战着,他们中大部分人为80后、90后,他们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彰显年轻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减贫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时代命题的一篇大文章,年轻人响应召唤,走上前去、沉下心来,用青春色彩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这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风景。

许多年轻人刚走出大学校门,便一头扎进贫困村。他们不是被动安排,而是主动选择,选择了一条看起来更难的道路,但却是通向心中大方向、大志向的希望之路。扶贫工作琐碎繁杂、充满挑战,却极大充实和丰富了他们的阅历。在一次次入户走访中,在挨家挨户动员发展产业、想方设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过程中,他们的才干在增长,视野在打开,格局在提升……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理想越远大,越需要过硬本领。年轻人要挑起重担、扛起大梁,往往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在现实中摸爬滚打、淬火成长。就拿第一书记来说,如何快速掌握群众工作方法?有的在一次次吃“闭门羹”后慢慢找到了方法,与村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打成一片;如何找到致富路子?有的磨破嘴皮子,引进新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还有的在扶志扶智上想办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他们朝着大方向前进,却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踩稳,一件件难事急事加身、一次次“热锅上的蚂蚁”的经历,都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锻造了过硬本领,积累起受用一生的财富。

青年有理想,国家有力量。找准人生航向,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和人民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青春就能爆发出磅礴的力量。革命战争年代喊出“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改革开放时期喊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再到如今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中冲锋在前、挥洒汗水,一代代中国青年投身时代洪流,以蓬勃朝气引领社会风气,以青春之力推动社会滚滚向前,个人价值得到实现。

当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一向善于危中寻机的年轻人正可迎面而上、把握机遇,寻找自己的出路,闯出自己的天地。如此,才是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28日 05 版)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