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荒茅田”怎么蝶变成花茂村?
古法造纸如何实现“以文养商”?
出门再不怕鞋沾泥是什么感觉?贫困山区民众如何“家门口就医”?“三无两有”贫困家庭劳动力如何找工作?村民人均存款超一万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近日
由中宣部组织的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
媒体采访团在黔贵大地进村入户喜看新变化
●昔日“荒茅田”怎么蝶变成花茂村?●
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的花茂村,原名“荒茅田”。这个老名字算是2012年以前花茂村的一个真实写照,“出行难、饮水难、村民增收难”村民过着苦日子。
近年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深挖全村农业、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农户用闲置的土地开办农家乐,提高农户收入。
此外,村里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殖业,实现多产融合。对于现在的生活,当地村民评价:花茂村是诗人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更是一种乡愁所在。
如今的花茂村,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鲜花与瓜果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乡村的小康生活应该是什么样?让花茂村的村民告诉你。
●古法造纸如何实现“以文养商”?●
“我们花茂村可以说是处处有东篱,抬头见南山”,贵州遵义花茂村古法造纸传承人张胜迪言语中透着骄傲。
因难舍乡愁和外婆的好手艺,张胜迪回到花茂老家继承了古法造纸,实现“以文养商”,在张胜迪看来,花茂有真山水,花茂人有真性情,是一个有灵魂的地方,在此做文化很值得。
●出门再不怕鞋沾泥是什么感觉?●
“要致富,先修路”。深处贵州毕节山区的赫章县水塘乡新河社区,由于各种因素,多年来困于没有出山公路,农户一直过着“外出走一走,脚上全是土,农户要种地,全靠使力气”的日子。
得益于“组组通”项目,2018年完工的新河社区顾家院子到丫口脚通组公路,成为了社区农户的“小康之路”。
自打路修通,“致富能手”姚文广就买了货车跑起运输,“我对未来日子的希望,就是以后能在村里盖一栋两三层的别墅,娃娃们能考上大学”。
●“贫困山区民众如何“家门口就医”?●
为破解贫困地区民众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贵州省毕节市积极推进省、市、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共建“医联体”。
目前,威宁县共有39个乡镇卫生院实现了“医联体”覆盖,迤那镇卫生院通过与威宁县人民医院共建“医联体”后,实现了远程会诊常态化、便捷化,让民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72岁的迤那镇村民赵德明告诉记者,以前看病要先从村里走到镇上,再从镇上转车去县城,路途艰难也很折腾。如今,去镇卫生院看病,从家门口的通组路一趟车就坐到,利用远程看病,不但方便,而且医疗条件不比城里的差。
●贫困家庭劳动力如何找工作?●
贵州省毕节市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和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三无两有”贫困劳动力家庭,开发10.5万个就业扶贫公益专岗,解决民众就业,增加民众收入。
迤那镇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需求和贫困劳动力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就业意愿,因人因需开发护洁员、护路员、护林员等“十大员”就业扶贫公益专岗198个。
44岁的护洁员苏二权因妻子生病和需要照顾两个孩子而无法外出打工,在公益专岗上班,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加上低保已基本脱贫。在政府帮助下住上新房的他期盼孩子早点长大能有更好地生活。
●村民人均存款超一万元是什么感觉?●
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原因,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南方有名的“马铃薯之乡”,当地人的经济来源大都是靠种植土豆。 随着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当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原先种植土豆的土地调整为种植经济附加值高的苹果。
正是由于这里低纬度、高海拔、强日照、大温差的区域性气候,使苹果颜色红、品相好、含糖高、口感佳,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小小苹果树种成“脱贫树、致富树、小康树”,目前威宁自治县的迤那镇种植有20000亩的精品苹果树,带动4万余人增收。村民不出村寨可就业,不出远门就赚钱,村民人均存款超一万元。
记者:谈笑张伟刘鹏袁超 瞿宏伦
来源:国是直通车 中新网贵州
编辑:石小杰
编审:文思宛
(贵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