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水电到大网电——西藏玉麦乡民生变迁见闻

在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供电服务站工作人员在玉麦乡竹器厂检查机器设备(5月27日摄)。在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工作人员在查看水电站的水轮机(5月27日摄)。在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一名村民在温室大棚内给蔬菜浇水(5月27日摄)。

从小水电到大网电——西藏玉麦乡民生变迁见闻

来源:新华社 2020-06-10 22: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供电服务站工作人员在玉麦乡竹器厂检查机器设备(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炳坤 摄

新华社拉萨6月2日电 题:从小水电到大网电——西藏玉麦乡民生变迁见闻

新华社记者 王炳坤

扫帚机、筷子机、牙签机、木碗机……一台台整齐地排列着,巴桑次仁像长官检阅士兵一样,在厂房内踱步。“检阅”完毕,他颇带几分骄傲地说:“再过两周左右,就有技术人员来搞培训。等村民们学会操作机器,竹器加工厂将开工生产,这可是乡里的第一座工厂!”

巴桑次仁是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党支部书记,也是玉麦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对于偏远的玉麦来说,基础设施就是最大的民生,这几年大家的生活日新月异,固土守边更加安心了。”他说。

在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工作人员在查看水电站的水轮机(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炳坤 摄

从山南市出发,沿着九曲十八弯的盘山道开车7个多小时,穿过一片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藏在群山环抱中的玉麦乡便映入眼帘。高耸的“玉麦乡”牌楼旁,国家电网玉麦乡供电服务站引人注目。在这里,巴桑次仁曾经工作过5年,既管供电,又管发电。

由于山高路远,人口太少,直到2009年,玉麦乡才引溪水修建了一座小型水电站,结束了当地不通电的日子。作为水电站的首任站长,巴桑次仁白天守着轰隆作响的水轮机,每2小时检查登记一次指标数据,晚上听着巨大的机器声入眠。一旦声音出现变化,他就会从睡梦中惊醒,起床检查水轮机叶片,防止被树枝或石头卡住。

在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一名村民在温室大棚内给蔬菜浇水(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炳坤 摄

这样的坚守,只换来当时全乡9户32人的日常照明用电。有的家庭买来功率稍大的家用电器,却由于电压不稳被烧坏。

2018年2月,国网山南供电公司工作人员翻越海拔4760米的日拉山,架了108根电杆,将10千伏的输电线路接入玉麦乡。“从小水电到大网电,村民再也不用担心电器被烧坏,乡里的通信基站也能稳定运行了。”巴桑次仁说,“仿佛一夜之间,我们进入了现代生活。”

用电只是玉麦民生变迁的一个缩影。这几年在边境小康示范乡建设中,玉麦乡采取政府出资扶持的方式,将居民住宅改造一新;乡里还建起了小学和幼儿园,让儿童就地就近入学。

为改变当地人的吃菜困难,隆子县扶贫部门投资在乡里建起4座大棚,第一茬胡萝卜、辣椒、小白菜正在温室内育苗生长。2016年,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玉麦通往外界的柏油路,改变了这里冬季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的状态。

基础设施健全带来的便捷生活,让玉麦乡的人气旺了起来。2019年4月,47户外地居民搬迁到这里,玉麦乡的户籍人口增至191人。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蔬菜大棚基地(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炳坤 摄

如今,玉麦乡正在规划更多产业。在玉麦乡政府以南10公里处,一座矿泉水厂建成完工,预计年底前就可安装设备,启动生产线。此外,乡里规划的牦牛集中饲养厂房、招商引资的藏香猪养殖场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产业多了,基础设施也在提档升级。2019年,玉麦乡启动新的配电工程建设。这几天,山南供电公司正组织对工程进行验收。国网安徽电力援藏干部、山南供电公司副总经理郝韩兵说,对电力进行增容和线路延伸,就是要让玉麦人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助力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朱月红】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