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产业扶贫“牛鼻子”——广西宾阳脱贫攻坚一线观察

“我2018年回村创业,通过现代化生态种养一体化模式,用菌草喂养蛋鸡,出产的鸡蛋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为补齐村集体经济短板,恭村积极发展优质稻香米产业,打造香米扶贫产业示范基地,采取“村民合作社+后盾单位+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牵住产业扶贫“牛鼻子”——广西宾阳脱贫攻坚一线观察

来源:新华网 2020-06-05 08: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华网南宁6月4日电(记者覃星星)“我2018年回村创业,通过现代化生态种养一体化模式,用菌草喂养蛋鸡,出产的鸡蛋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恭村的一个鸡棚里,宾阳县汇财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德威说。

恭村是宾阳县48个贫困村之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宾阳县牵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让更多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通过驻村第一书记陈星河了解到相关帮扶政策后,邓德威回到了家乡,希望利用自己掌握的种养技术打开一片天地。经过调研,他在2018年10月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460亩种植泰国红宝石青柚、释迦、火龙果等作物,并养殖蛋鸡等。“目前基地年产值50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35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邓德威说。

为补齐村集体经济短板,恭村积极发展优质稻香米产业,打造香米扶贫产业示范基地,采取“村民合作社+后盾单位+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2019年7月,恭村还注册了“恭村香米”商标,仅去年中秋节和今年春节就销售43吨香米,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5万元。

记者在恭村看到,这里阡陌纵横,田野里的禾苗绿油油。站在田埂上,陈星河憧憬着丰收的场景。“我今年又向后盾单位申请了产业帮扶资金,用于建设香米加工扶贫车间,完善香米产业链,带动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增收致富。”他说。

经过两年的发展,恭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由2017年的2.2万元增至2019年的15.35万元,2020年预计超过20万元。

黎塘镇吴江村曾是村集体经济薄弱的贫困村,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吴江村驻村第一书记陆存芳介绍,村里养鸡、胡萝卜种植等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成立了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2个家庭农场。其中胡萝卜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带动许多村民脱贫致富。有了产业支撑,吴江村已于2018年脱贫摘帽。

宾阳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努力打好产业扶贫硬仗,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2016年以来,当地积极投入资金,鼓励各个贫困村充分利用自有资产、资源等,采取自主经营、项目引进、入股、劳动服务等形式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宾阳县已累计实现47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5.32%降至2019年底的0.34%。(完)

(覃星星)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