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从国际上来看,食品安全认证体系与食品可追溯信息系统已成为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政策工具。可提供事前食品安全保证的认证体系与可实现事后责任溯源的食品可追溯体系,何者更受消费者的青睐?食品安全认证信息标识与食品可追溯信息标识是可以相互替代还是可以相互促进?尹世久等撰写并在《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5期发表的《事前认证还是事后追溯:食品安全信息标识的消费者偏好及其交互关系研究》一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
研究团队通过对山东省青岛等地1167个城市居民的调查,计算了消费者愿意为不同食品安全信息标识(即有机番茄、绿色番茄、无公害番茄三种认证番茄以及带有不同环节可追溯信息番茄)额外支付的价格。被调查者分成了两组,其中一组在接受调查之前,向其介绍关于食品安全认证和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知识,可称之为实验组;另外一组在不进行知识介绍,可称之为对照组。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对照组,与普通番茄相比,消费者对有机番茄的额外支付的价格最高(4.20元/公斤),其次是对绿色番茄(2.68元/公斤),对无公害番茄最低(2.04元/公斤)。在实验组,消费者对有机番茄的额外支付的价格仍然最高(4.68元/公斤),其次是绿色番茄(2.86元/公斤),最后是无公害番茄(2.12元/公斤)。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消费者对有机番茄的意愿支付水平有显著增加,对绿色番茄和无公害番茄的意愿支付水平虽略有增加,但并不显著。这说明,知识介绍这一信息干预方式显著影响了消费者对有机番茄的出价,但对绿色番茄尤其是无公害番茄的出价影响不大。其原因可能是,与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相比,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知晓率和认知程度仍相对较低,加之“有机”的名称可能比“绿色”“无公害”更难以被普通消费者所理解
研究结果还表明,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参与者普遍愿意为可追溯番茄支付更高的价格,尤其是愿意为含有种植可追溯信息的番茄支付额外高价,这从侧面反映出消费者更关心蔬菜种植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诸如农药施用等带来的风险)。比较了对照组和实验组消费者对各种信息标识出价均值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知识介绍使消费者对可追溯信息标识尤其是种植可追溯信息标识的意愿支付水平显著增加,这表明,如果通过宣传和培训等方式向消费者提供更多关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知识,将有助于扩大可追溯食品的潜在市场需求。
图1 消费者愿意为不同食品安全信息标识额外支付的价格(单位:元)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有机标识、绿色标识和无公害标识两两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替代关系,但在接受信息干预后,消费者将不再愿意用无公害食品替代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消费。种植可追溯信息标识和销售可追溯信息标识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互补关系,且信息干预会强化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彰显出建设覆盖供应链全过程的可追溯体系的必要性。有机标识与可追溯信息标识之间呈现双向替代关系,绿色标识与可追溯信息标识之间呈现单向替代关系,而无公害标识与可追溯信息标识之间仅在信息干预后才表现出微弱的单向替代关系。
图2 食品安全信息标识之间交互关系的示意图
注:实线表示参照组各信息标识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实验组各信息标识之间的关系。